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历史文化文化产业 八甲泥土艺术的记忆

八甲泥土艺术的记忆

2

再次来到九甲社区八甲碗厂村民小组,走近土陶手工作坊遗址,这是第二次访问,在与老艺人交流中,拂去流光岁月的纤尘,八甲手工制陶的历史,浇筑成内心最温润的一片,出于工作的本能,思绪凝于笔端,只为留住渐行渐远的记忆。

田园镇九甲社区八甲碗厂村民小组距昌宁县城7公里,该遗址位于村子的东南侧后山,依山势而建,现留存有12个仓(也称龙窑和烧陶窑炉)2个作坊间及1个坯泥池。如今本村还会做土陶的艺人仅有张正美(82岁)、林旺(69岁)、李茂森(70岁)、李茂武(43岁)、李茂良(62岁)等不足10人。这里的土陶工艺历史悠久,据说数百年前,人们发现了本地的泥土适合制作陶器,于是就地取材就这儿制陶,具体什么年代就有了此工艺无法考究,只是在清代就已有了私家土陶作坊,全村男女老少以制陶为主业,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到底做了多少代的陶,其也说法不一,他们只知道祖辈就是制陶人。

1

我们所探访的土陶手工坊遗址是1955年建起的八甲碗厂陶器社,组建时有11人,按经济效益提取一定的工资,烧制好的碗、罐、盆、缸、瓶等日用土陶器都统一拿到县联社卖,烧得最多的是碗,产品占领了县内外市场,曾一度达到鼎盛,家家有集体分红,当时的八甲碗厂社很是出名,后来由于瓷、铁、塑料等器物的冲击,土陶制品市场逐渐萎缩,加之传统土陶工艺复杂、程序较多、难学且辛苦,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很少有人愿意学,1989年碗厂陶器社不得不改制解散,当然也有少数人家再坚持做,但只是作为寻常人家祈福祭祀的用品。近十多年来,会做土陶的老艺人或年事高或相继去世,八甲“陶器”以及不再冒烟的“龙窑”也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5

3

八甲土陶器属纯手工制作,因此过程复杂而辛苦,首先是选料,必须选一种带有粘性且质地细腻的泥土,将它晒干,碾磨成粉,用筛子筛除杂质,然后将原料和水,用人工脚踩或者用牛踩踏,踩熟后进行陈腐,陈腐时间越长越好,再用筛子过筛才开始做陶坯,在制作陶坯时,工具是一个石头和一个木拍,将泥搓在直径为四到五厘米的泥条,按器型大小将泥条圈起来,一层一层加高,再用木拍敲打叫做打坯,使器壁薄厚均匀,在竹(木)制盘子的陶轮上不断用手转动,塑造成一定形状的土陶坯,为防止干裂,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自然阴干后才开始烧制,烧陶时用稻草覆盖好陶坯以后,还要在稻草上加盖稻壳,保持热量不散失,最高温度可以达到 600-700 度左右,点火是一仓一仓的点,一般最底层的一仓火烧得更大些也多费燃料些,越向上逐渐减弱,大约烧36小时,冷却一天到两天后成品才能出仓。当然在每次点火烧窑前还有一个传统就是要进行祭祀,一是供奉窑神(传说是吕洞宾),祈求顺心顺意,二是所涉及烧窑人家来一次打平伙。因此手工制陶可以说是凝结了人的智慧、泥的深沉与火的激情,其文化内涵不可言喻。

6

如今八甲碗厂村民依然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曾为家庭生活、农耕生产方便使用,给人以古拙感的土陶器,在现代工业品替代的今天,却逐渐消失了。所幸该遗址作为近现代工业遗产将申报为文保单位,为今后保护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宋春松)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17/0627/96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