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新闻中心记忆保山 【农耕档案】高黎贡山的奇鱼

【农耕档案】高黎贡山的奇鱼

高黎贡山的溪流

高黎贡山的溪流

在高黎贡山,流动着很多山涧小溪和短小的河流,若以山的峰顶线为界,山的东部就有60多条发源于顶部的山溪,成散射状分别流入山下怒江干流之中。山的西部则以尖高山和狼牙山为界,又分成南北两个流域,北部为脑昌卡河的上源小江流域,水系结构如树枝状;南段为龙江流域,水系结构呈羽毛状。因山地顶部植被覆盖较好,有地下水储存和渗出的良好条件,故山间泉水量多而稳定。水温较低,河流内含沙量低,水中多砾石,泥质悬浮状少,河水清澈,可谓山清水秀。

相对封闭的水利条件和水质特点,养育了较为珍稀的鱼类。加上历史上地质条件的演化,还保留着一些较为古老的鱼种。有关资料表明,高黎贡山有鱼类47种及亚种,分别隶属于5目9科28属。有趣的是,高黎贡山东西两水系的共有种很少,怒江20种、龙江32种,其中只有泥鳅、黄鳝、食蚊鱼、半线鳃和青鳟等5种为两水系共有,显示出高黎贡山对其东西两水系许多鱼类种群地交流与扩散产生明显的阻隔作用。

高黎贡山还有一些仅产于本区或本区两水系的鱼类特有种24种,占本区鱼类总数47种的51.1%,这样高的特有率是少见的。如太平四须巴,体背褐色,腹部白色,尾鳍上下缘具黑边,活动于河溪的中下层,仅见于腾冲团田,是迄今为止该种分布的最北纪录,为龙江、大盈江的特有种。角鱼体呈圆筒形,体侧和背部灰黑色,因其眼上缘红色故又称“红眼鱼”,仅在保山道街有发现,不但为本区特有,在国内也是特有属种。 

映照着山野绿的深潭

映照着山野绿的深潭

冷水花生活的山溪

冷水花生活的山溪

怒江和龙江与高黎贡山并列南下,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温低,生活在这两江之中的多为裂腹鱼和条鳅。适应急流环境的底栖种类也特别多,伴随着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性构造,有的有发达的偶鳍与平扁的胸部构成宽大的附着面,吸附在河底的礁石上,如平鳍鳅。有的种类胸部具有皮纹吸着器或由下唇形成的吸盘,更增强抗衡急流的能力,如纹胸鱼兆、墨头鱼等。在腾冲曲石有一条“黑鱼河”,就因为生长着一种黑色的珍稀鱼类而得名,这种鱼头部及背部是黑色的,腹部是白色的,其学名就叫腾冲墨头鱼。

鱼吻卧石

鱼吻卧石

裂腹鱼体延长而略侧扁,体背青蓝或蓝灰色,腹侧银白,各鳍橙黄色,多生活在干流中,依靠锐利的下颌,铲刮水中岩石上固着的藻类。水清时,可见岩石上被刮过的痕迹,人们可据此判断附近有鱼还是无鱼、有多少,是怒江的特有种类。裂腹鱼鳞片细小,又称无鳞油鱼。其肉鲜嫩细腻,肉厚脂多,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鱼中珍品。裂腹鱼类属中亚高山区的类群,起源于第三纪末或第四纪初,它们的发生、形成和发展,反映了所在地区地质变迁的历史。根据中国西藏北部发现的化石证明,裂腹鱼类可能是在第三纪的晚期起源于原始的亚科鱼类。科学工作者从裂腹鱼类的系统发育和环境的关系中,发现裂腹鱼类演化的3介发展阶段,反映出自第三纪晚期以后青藏高原经历的3次急剧上升和相对稳定交替的阶段。

全裸重唇鱼被称为“化石鱼”,仅分布于云南高黎贡山西坡腾冲境内的龙川江上游少数支流中,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划分为极危物种。全裸重唇鱼除臀鳞和腹鳍基外侧有一腋鳞外,通体几乎“一丝不挂”,呈“全裸体”状,因此而得名。它们生活在高海拔山间小溪,在中下层水中寻觅杂食,耐低温,当地俗称“冷水花”,由原始裂腹鱼属伴随高原的隆起分化而成,仅见于腾冲界头、瑞滇和明光,是龙江上游的特有种,因而在科学研究尤其是在鱼类遗传与生态的研究领域具有特殊的价值,可称为一种珍稀的“化石鱼”,是高黎贡山的特有珍稀鱼类。这些特有种既为保护区增加特色,又是保护区内宝贵的种质资源,为科学研究提供特殊的资料。(责任编辑:杨永明)

注:档案保存于保山市档案馆,摘自《文化保山·综合卷》。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17/0505/81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