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历史文化本土文学 难以忘却的老兵

难以忘却的老兵

认识滇西抗战及其抗战老兵,缘起于保山市政协的第一辑文史资料《溅血岁月》的编撰工作。

2001年,第一届保山市政协成立,由于人员和经费的关系,加之专门的文史资料委员会尚未建立,政协文史工作一直未能开展。2003年初,根据政协工作发展的需要和政协委员的要求,市政协决定启动文史资料的编辑出版工作,并把任务交给了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来承担。那时,我刚调到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不久,整个委室就只有退居二线的老主任吴有春和我两人,任务十分艰巨。由于这是市政协成立以来的第一辑文史资料,市政协十分重视,专门向市政府申请了专项经费,并且要求把第一辑文史资料做成“存史、资政、育人”的精品。为了达到这个要求,第一辑文史资料的选题显得尤为关键。我们通过对保山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梳理,认为当前最迫切最紧要的是抢救、收集、整理滇西抗战这段历史。理由有三:一是滇西抗战已过去近60年,但对这场战争的认识依然模糊,尤其是保山人对这场战争知之不多,多限于口口相传。许多“亲历、亲见、亲闻”的抗战老兵、华侨机工、游击队员及战争受害者正离我们远去,许多珍贵的史料正逐渐消亡,再不抢救,历史留给我们的将是遗憾;二是随着国家对中国抗战史研究的开放,近年来,有关滇西抗战的论文、史志、小说、图片集等出版不少,对认识滇西抗战起到了很好的引见作用。但从整个战争全貌,全景式、多方位、多角度细致地反映滇西抗战的史料并不多;三是2005年是滇西抗战胜利60周年,届时,市政协还将举办相关的研讨会。有一本翔实的滇西抗战文史资料,对推动滇西抗战研究,促进统战工作将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选题出来后,市政协领导都表示赞同,分管的刘明铨副主席还将他的专车拨给了教科文卫体委使用,这让我们很感动。

确定了选题,接下来就是切入点的问题,众所周知,文史资料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它是由大事件的亲历、亲见、亲闻者记述的历史,不同于作家的虚构和政治家的臆测,它的权威性、信誉度是由真实的人和物来确立的。因此,寻访滇西抗战老兵、筑路民工、游击队员、受难者、华侨机工,以及抗日政府成员,让他们讲述那段战火纷飞、惨烈悲壮的可歌可泣的岁月,就成为了这辑文史资料的重点。要寻访,就得有线索。幸运的是,2002年,市委统战部就曾有过一个初略的滇西抗战老兵幸存者统计,在保山境内的老兵大概有220人。按照这份名单,2003年6月,我和吴有春开始了抗战老兵寻访之路,期间,由于人手不足,我们还邀请了保山日报的苏加祥老师一同参与收集整理工作。

为尽可能收集滇西抗战史料,全面真实反映滇西抗战,我们还连续在保山日报刊登了征集启事,希望那些不为人知的老兵、筑路运粮民工、敌后抗战游击队员、逃难华侨和受难民众、抗日政府人员、南洋华侨机工等滇西抗战经历者,能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相关资料。同时,发挥政协委员人多、面广的优势,以市政协下发通知的形式,请求五县区积极配合,共同完成此项工作。启事和通知发出后,出乎我们的意料,效果异常的好。许多不在册的抗战老兵和亲历者、当事人纷纷通过县区政协、统战部门和媒体,与我们取得联系。有的还送来了珍贵的史料,像抗日县长张问德先生的后人提供了张问德先生《偏安腾北抗战集》一至六卷。连远在北京的原中国远征军副司令长官黄琪翔的夫人、农工民主党中央名誉副主席、九届全国政协常委郭秀仪女士,得知消息后,也寄来了有关黄琪翔的史料。滇西抗战本土研究学者耿德铭、李枝彩、陈祖樑等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滇西抗战老照片并应邀亲自撰文。到2003年底,仅半年时间,老兵名录就增加到了250人,其他当事人也达到了200多位,征集到的文字材料达200万字之多,确实让我们做编辑的兴奋不已。

一个个老兵就是一章章滇西抗战历史的活化石。他们当中最大的已有105岁,如龙陵的付心德老兵,最小的也有76岁,当年的娃娃兵金大刚老兵。时光予以他们的光阴已不多,半年多的时间里,市县区政协的同志跋山涉水,穿村入户,尽其所能采访了80多名老兵和亲历者。但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还是未能等到我们的到来,就离开人世,令人痛惜扼腕,许多珍贵史料就此断章,许多鲜活的见证就此湮没。回望岁月谁还能讲述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这让我们感到寻访抗战老兵的紧迫。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随着我们一次次的走近,那段惨烈的战争场面迎风而来......原为预备二师四团少校军医、卫生队长李植老人为我们讲述了预备二师在腾冲游击战的经历:“1942年5月17日,与敌人遭遇于橄榄寨,激战2日,伤亡惨重终未得手。遂改迂回敌后,重创守敌,并击毁敌后之大量辎重。适逢敌军攻我飞凤山、尹家湾一带,时由第六团设伏于大竹园附近,并向敌背侧袭击,敌急后撤而入我伏击圈,毙敌军官大尉1员,敌兵不计其数,在腾冲游击战中首创辉煌成果。1943年7月,预备二师与三十六师换防离开腾冲。”七十一军第二野战医院中校军医付心德老人对龙陵光复记忆犹新:“1944年7月17日,军部命令八十八师二六三团攻击老东坡。该团二营全体官兵曾3次冲入敌阵,均遭到敌工事机枪的猛烈扫射而退下。7月24日,在炮火掩护下,二营又发起2次攻击,四、五二连从左、右两侧冲入敌阵第1道壕沟,遭敌地雷、滚雷炸击,官兵几乎全部牺牲。六连从正面冲入第2道壕沟,又遭敌滚雷阻击,伤亡也甚重。”1944年11月3日,龙陵完全光复,付心德随医院继续向芒市推进。参加龙陵战役的第六军新三十九师一一七团八连少尉排长张朝宽也回忆道:9月2日,敌又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敌人进入火力地带后,我们即开火射击,当发现左边上来的敌人多且较近,我一边命令右翼的战士把手榴弹集中起来,支援左翼;一边转向左方射击。不料,正前方距我20米左右冲上几名日军,端着上有刺刀的步枪向我扑来,我急忙接二连三地掷出几枚手榴弹,敌被迟滞的瞬间,再来一阵冲锋枪扫射,敌人被消灭。这时忽然有士兵对我喊:“排长,你负伤了。”我往脸上一摸,满手是血,再往下看,左臂血流如注,顿时就晕过去了。原远征军第七十一军二十八师师部警卫上等兵吴大先讲:“攻打松山时,冲到敌人阵地前沿,突然听到高处敌人的机枪疯了一样炸响成一片,满坡的士兵纷纷倒下,像滚豆一样从坡上滚下来……”“记得打龙陵老东坡时,部队刚冲到半坡,突然见到很多油桶叽里咕噜滚下,遍坡爆炸开来,整个山坡顿时像几百架牛深犁过一样,一个连队只有七八个人活下来。原来日本人在汽油桶里装满了炸药、爆片,比炸弹还厉害。”战争的惨烈成了老兵们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原七十一军军务处中尉参谋杨世雄老人回忆马面关战斗:“人死的太多了。前面部队牺牲的人,瞬间被落叶、大雪覆盖,后来的部队冲上去,踩着的尽是死人的肚子、头。当时是不顾命了,不死就得往敌人阵地冲。”原保山独立团三营一连班长王美成老人告诉我们:反攻高黎贡山时,中国兵死的太多了,西亚后面的一条小河,硬是生生被血水染红,老百姓曾称它为“红河”。原中国远征军七十一军三十六师一〇八团三营九连班长段珍贤老人说起自己第一次战斗的经历:“开始要打仗,心只咚咚的跳,可是一打起来,看到死了这么多弟兄,就不晓得怕了。记得当时我背着背包往前冲,敌人的机枪一梭子打在背包上,打得我扑倒在地上,我翻起来继续打……后来就是腊勐、大塘子、松山、大坝、龙陵一路攻击,也就没有一点怕了。”

采访抗战老兵,既是一次沉重的心旅,更是一次激越的升华。正如原七十一军军部运输连四川籍老兵郑海彬所说:“当时我就想,能跑我也不跑。我想要是个个跑了,让日本人进来就没有国家了。为了国家不亡,不能跑,要坚决和日本人打,死了就罢了,活着就捡回一条命。”语言很朴实,却是抗战老兵的心声。正是这样的信念,在滇西抗战中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表现出了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滇西抗战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国抵御外侮,取得彻底将入侵者赶出国门的首次胜利,它拉开了全国抗战反攻的序幕。

抗战老兵为国捐躯的精神令人崇敬,但老兵们的现状也让我们心忧。采访中,我们看到老兵的生存着实不易。许多人因为历史原因,得不到社会认可,被家人嫌弃。有的80多岁、90多岁还艰辛劳作和放牧。看到这些我们都想为老兵们做些什么。2004年《溅血岁月》在《世界博览》杂志、新浪网转载后,引起了全国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顺应读者的呼声,市政协与《世界博览》杂志社、新浪网于2005年联合发起了“情系抗战老兵,爱心大奉献”募捐活动。倡议发出后,市政协共收到捐款近8万元。

当我们把这些饱含爱心的捐款送到老兵手上时,许多老兵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岁月的流逝,终究让那段时光泛起水花,清晰的呈现在世人面前。所有的委屈在一声“老兵,您是英雄”中烟消云散。

记住抗战老兵,就记住了一段历史。(杨勇)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17/0502/80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