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新闻中心保山要闻 施甸“三变”聚力解锁幸福密码(喜迎市第四次党代会)

施甸“三变”聚力解锁幸福密码(喜迎市第四次党代会)

初秋时节,晚风习习,刚建起一个多月的施甸县城“三馆”文化广场,人似流水车如龙。其中的音乐喷泉广场,随着《施韵甸美》的悠扬旋律,流光溢彩的水幕欢快地跳跃着,一如绿地上的彩色多维五线谱,人们情不自禁地惊叫着……“你敢想像吗?这就是我们施甸!”话里话外,满满的自豪和幸福。

确实不敢想像。曾几何时,“施甸不有玩场”——一支烟的时间就把大街逛完了;“施甸没有搞场”——除了20多年前兴旺过一下的烤烟产业和在本地有些名气的腌辣,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施甸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包括施甸人在内的保山人几乎都这样看。

沉舟侧畔千帆过。迷惘里艰苦探寻,痛苦中深刻反思,跋涉时坚定前行。施甸人用了1800多个日日夜夜不停歇地重塑着自我,改造“沉舟”,点滴做起,点滴改变。五年的时光里,虽然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县内连续干旱和地质灾害频发等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的情况,施甸保持着全力“赶考”心态和节奏,终于交出了一份发展势头好、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实惠多的优异“答卷”。

施甸梦想,施甸人用自己坚实的步履在走近。

 理念之变——以百姓之心为心

一切围绕让群众过上幸福的日子来干,不必过多考虑资源匮乏、底蕴不足的问题。施甸人选择了一条以民生作为“指挥棒”的发展之路。

日前,记者再次走进历经了近30年风雨的施甸县委大院采访,重新仰视这栋只有五层楼高的县委大楼,它的陈旧用破烂不堪也庶几可拟。但却让人心头一暖,因为朴素而美丽。陪同采访的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何林山介绍,30多年来,几乎所有的县委机构都一直在这里办公。

眼下的施甸,城市变靓了、马路变宽了、乡村变美了……当地老百姓却说,县委、县政府大院没有变,楼还是那栋楼,办公室还是那几间办公室,干部们“蜗居”在上世纪80年代的平房里却无抱怨。

办公室可以简陋,群众的愿望不能无视。理念关系未来、决定方向。施甸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发展成果惠及全县各族人民,努力为人民群众谋求更多更长远的利益和福祉。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支出民生类财政资金61.6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7倍,每年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新建和修复加固校舍22.8万平方米;五年新增城镇就业1.12万人,开发就业岗位1.47万个;累计投入扶贫资金5.95亿元,实现5.35万人脱贫。城乡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0年的1.8倍和2.6倍。

不仅如此,施甸县社会治安群众满意度连续几年居省市前列,平安创建“五道防线”经验在全国推广,分别数次荣获省级“平安先进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等称号。

发展之变——补齐短板破浪前行

多年来,对于施甸县城,当地老百姓一直都管它叫施甸街,县城道路只有简单的几条,其它市政设施严重滞后,城市房屋又矮又旧,更无特色。到过施甸的人都认为,施甸县城真的不算城。

“十二五”以来,施甸县强力推进城市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5亿元,使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承载能力和辐射功能日益增强。目前,县城“三纵六横”的城市交通路网逐步形成,新增城市道路42条25公里,建成城市综合管廊10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达7.5平方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4.62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为33%,比“十一五”末增加12个百分点。

今年7月,随着县城“三馆”和文化广场的竣工,每天晚上,都有来自县城和周边乡镇的上千群众来到文化广场散步、打歌、跳舞……“总算找到了市民的感觉了。”不少前来打歌的群众表示。

“十二五”以来,施甸县坚持以旅游业为主导,统筹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旅游国际化互动融合发展的思路,推动了全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后发赶超。“十二五”期间,施甸县域经济在全省综合排名前进了76位,2014年跃居第16位,获“全省县域科学发展先进县”称号。

农业产业向现代化迈进。相继引进万家欢集团、大本事公司、蓝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现代农业龙头企业,有序流转土地4万亩,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施甸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农业现代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蓄势起步。积极服务市水长工业园区水长片区,保山工贸园区施甸“园中园”项目稳步推进。位于辖区内的市水长工业园区华兴片区建设步伐加快,完成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35千伏变电站建成运行,海瑞迪、联缘天石等企业入园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县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从10.8亿元、3.4亿元增至31.7亿元、9.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4%、23%。

旅游业成为新的增长极。“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71.6万人次,实现收入10.1亿元。年接待游客从21万人次增至54万人次,旅游收入从0.6亿元增至4.3亿元。

一组组数据的变化,见证的是施甸县全力补短板、砥砺谋跨越的精气神,是全县经济结构转型、方式转变、产业升级的路线图,也彰显出施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更强、后劲更足。

 作风之变——群众动嘴干部跑腿

最近,施甸县把一些部门、乡镇主要领导和纪委负责人请到电视上,公开亮相,解答群众疑惑,公开承诺,接受全县人民监督。这并非县委政府的一时兴起。

去年5月,施甸就曾安排过10位“一把手”到电视上晒工作思路、方法和目标,作出公开承诺。

走出困境,干部是决定因素。如何更好转变干部作风、提升干部队伍执行力?施甸开出的“药方”就是:真正形成干群的互动,让群众监督有方向有力度。使干部在承诺——兑现承诺中,落实落地干好本职工作。

2014年8月1日,规划中的施甸契丹温泉古镇。一个占地12亩的温泉体验馆正式对外开放了,收费只需10元/人,开馆1年来,平均每天接待350人左右,高峰时节近900人。此前2年,县委政府在拆除存在巨大地质隐患的娲女温泉澡塘时,曾做出过郑重承诺:解决好施甸市民泡温泉的问题。

一个小小的温泉体验馆,承载着施甸县委政府的信誉。兑现承诺,干部作风在其中体现。这是一个缩影——施甸县委从自身抓起,树标杆,做表率,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

施甸县是党员干部的楷模杨善洲老书记的家乡。“不给老书记丢脸”是施甸干部群众的共识。所以在施甸,传承杨善洲精神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的自然而然。这也因此成就了施甸人抓作风的弛而不息。

施甸县以“学善洲、转作风、见行动”为主线,积极探索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民生的有效模式,在田间地头、项目工地传承善洲精神。目前,该县通过“一把手”讲党课、大规模专题培训、多批次外出考察和重大项目现场办公等方式,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制度等,形成了村村都有“示范田”、 干部都有“责任区”、 制度催着干部跑的新局面。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天吹。“短板”是差距,更是潜力,施甸人没有沉沦,他们以昂然的姿态驾御着“幸福施甸号”驶进了“十三五”。(王 灿 李建国 刘自明 郭金灿 杨丽娟)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16/0913/7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