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龙陵县龙陵新闻 产业扶贫根治“贫困顽疾”

产业扶贫根治“贫困顽疾”

核心速读

去年,龙陵县碧寨乡三家村毛树小组的建档立卡户赵胜祥一家脱贫了。2014年1月,在相关部门的扶持帮助下,赵胜祥从养殖11只龙陵黄山羊起步,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他已卖掉30多只羊,收入3万多元。

近年来,保山市投入资金5.01亿元,实施财政产业扶贫项目94个,组建贫困村互助社54个,扶持农业龙头企业66户,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方式,积极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做强优势产业

  带动一方群众

在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中,保山市把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带动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夏末秋初,在龙陵县树林间、山坡地上栽种的石斛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多年来,龙陵县的石斛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特的发展过程。2008年以来,该县把石斛产业作为农业“422”工程中的一项亿元产业来培植。近年来,该县通过建立县、乡两级石斛产业组织机构,构建“政府+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项目资金扶持、科技培训支撑、基地示范带动,推动石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目前,石斛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精准脱贫的重要产业。截至去年底,龙陵石斛净种植面积600万平方米(折合大田面积1.5万亩),鲜条产量2500吨,实现农业产值3.5亿元,种植户达12000多户,培训枫斗加工技术员15000余人(持证人数13545人),实现再就业10000余人,带动48000多人脱贫致富。

腾冲市利用茶叶种植面积广、产量高、品质好的传统优势,发挥“乌龙茶明光园区、高黎贡山生态茶片区、清凉山高产优质茶片区、清水茶博园产业片区”四个茶叶重点片区的带动作用,在团田、芒棒、蒲川、五合、清水等乡镇开展“龙头公司+产业基地+贫困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实施最低保护价收购机制,建设基地茶园近万亩。目前,全市有茶园15万亩,覆盖茶农5.65万户23.6万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213户16320人。

“为切实做好全市规模农业工作,市委、市政府决定利用2亿元产业发展基金,由市财政贴息2个点,扶持10个农业龙头企业助推全市规模农业的发展,促农脱贫增收,每个企业计划安排基金2000万元,由县级政府提供担保。”今年,保山市委书记赵德光提出“规模化、工业化、品牌化、集约化、生态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首次创新用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规模农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创建了利用产业基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机制。

依托龙头企业

  促进脱贫致富

在保山,依托龙头企业,采取“公司+村(社区)+合作社+试验示范基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切实带动了一大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施甸县大本事公司、隆阳区富群科技公司等,采取“公司+村(社区)+合作社+试验示范基地+建档立卡贫困户”模式,由公司统一提供优质菌棒、统一建设标准化种植大棚和生活区、统一进行技术培训指导、统一出菇管理、统一产品销售,建档立卡贫困户不用支付任何费用即可入园。

同时,建立最低收购保护价机制,确保每棒利润不低于1元。目前,施甸县已有1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驻“大本事”食用菌种植园区。计划到2018年,完成扶持10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驻香菇产业园区的目标,切实帮助贫困群众从产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中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在昌宁县,昌宁红茶业集团按照“企业+联合社+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扶持建设4条CTC生产线、5条名优茶生产线,标准化茶叶核心基地1万亩,出口备案基地6.7万亩,带动5万亩茶园增产、1万户茶农增收,亩产鲜叶提高到400公斤以上,亩均产值提高到7000元以上,茶农户均增收4000元、人均增收800元以上。“昌宁红”被认定为全省高原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实现茶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

龙陵县近年来立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依托民间首创驯养繁殖胡蜂技术,大力发展胡蜂产业,探索出一条山区农民产业脱贫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县繁育蜂种20多万只,放养胡蜂56000多巢,生产蜂蛹259吨,胡蜂酒31吨,提取蜂毒14.6千克,培训学员2400人,实现产值1.1亿元。

今年,龙陵县委、县政府与黄氏蜂业有限公司签订胡蜂养殖及蜂产品收购协议,对愿意养殖胡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公司负责蜂种放养、蜂蛹采收、回收蜂蛹,实行全程免费技术指导。截至目前,该公司已为1073户贫困户放养胡蜂16100巢,加盟公司养蜂农户500多户,加盟农户实现收入达500余万元。

构建多种模式

  因户施策更精准

这几天,隆阳区西邑乡真峰村小木桥的建档立卡户杨菊兰的脸上乐开了花。8月13日,她免费从显会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领取了3头60斤至80斤的能繁母猪,她建起的3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猪圈,还将获得镇上4000多元的补助。“脱贫致富就靠这些猪仔了。”杨菊兰高兴地说。

位于隆阳区东南部的西邑乡是省级贫困乡,有省级贫困村3个、深度贫困自然村15个,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69户16179人,贫困发生率为32.26%。为解决贫困户的收入来源问题,西邑乡党委按照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双推进的工作思路,与显会合作社成立“万户富”生猪养殖发展联盟,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市场”的方式,创新生猪养殖模式。

杨菊兰的养殖模式被称为“母猪寄养”模式,该模式由合作社统一向每户贫困户提供3头60斤至80斤的良种母猪。在饲养过程中,合作社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做好技术指导,包括饲养管理、母猪仔猪免疫等方面的工作。母猪产仔后,每胎产仔达6头以上的,合作社每胎提取1头15公斤的仔猪。合作社提取满5头仔猪之后,母猪所有权归贫困户。

该合作社理事长王显会算了一笔账:母猪寄养以每户贫困户饲养3头母猪,每头母猪年产仔数20头计算,母猪每年共产仔60头,减掉返还给合作社的6头,则实际每年每户共剩余仔猪54头。按目前市场价格测算,该模式生产销售收入为3.24万元,减去成本,养殖户户均纯利润可达1.26万元。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难题,还解决了市场的问题,此外,该合作社还将以“仔猪赊养”、“仔猪代养”等模式,带动贫困农户脱贫,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针对一些地方在产业扶贫中,直接把羊羔、牛犊分给贫困户,有的农户养不好,不出效益,有的甚至转手卖掉换成现金,达不到长期、稳定脱贫目的的情况,昌宁县鸡飞镇创新扶贫方式,大胆探索“党组织带头、贫困户主体、集中化饲养、股份式运营”的产业扶贫新模式,于去年11月成立昌宁县山头壮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建盖圈舍、集中饲养的方式发展养殖业,发挥产业对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带动作用,确保贫困户的长期增收。(贾云巍 朱金磊)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16/0909/7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