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新闻中心记忆保山 历史档案:清代永昌府的驻军

历史档案:清代永昌府的驻军

清初建绿旗兵于云南,设提督节制六镇,而统于总督。永昌设永顺镇总兵,驻永昌府。后永顺镇总兵改设永昌协。

永顺镇总兵

康熙通志记载:“永顺镇总兵官,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设,驻扎永昌府。中左右游击三员,守备三员,千总六员,把总十二员,马战兵二百四十名。步战兵九百六十名,守兵一千二百名。”

《雍正通志》记载:“把总九员存城,三员分守白木铺、杉木和、永平县。马步战守兵,存城一千八百一十七名,分防五百八十三名。姚关六十一名,猛赖四十名,漾濞白木铺三十一名,栗柴坝五十一名,北冲三十名,猛岗五十一名,河湾四十名,澜沧江桥八名,枯柯河四十名,杉木河十五名,竹鲁凹四十名,观音山三十一名,戥子铺三十五名,燕竹河四十名,永平县三十四名,右甸六名,莽水渡三十名。”当时设腾越协副将,驻腾越州,顺云营守备,驻顺宁,隶永顺镇总兵官。后经吴三桂之乱,事平,重整全滇军备,仍设永顺镇。领腾越协,顺云营如故。官兵之数,亦依旧规。

永昌协

到乾隆四十年(1775),改腾越协为镇,故改永顺镇为协,而隶于腾越镇。腾越镇所属,尚有龙陵协,初设营,后改协,顺云营,永顺镇之防区,延至清季不改也。《清文献通考》记载:“乾隆四十年(1775),改永顺镇为永昌协。裁游击一人,都司一人,守备一人,千总二人,把总四人。《清会典事例》记载:“永昌协副将一人,驻扎永昌府。统辖本标左右二营,左营兼中军都司一人,千总二人,把总四人,外委六人,额外外委五人。”右营守备一人,千总一人,把总二人,外委四人,额外外委五人。”道光通志引案册记载:永昌协有“二营兵,一千二百七十三名。内,马兵九十二名,步兵九百四十五名,守兵二百三十六名。”自此后,官兵之数时有增减。

嘉庆清《一统志》记载:“绿旗兵统于标,按有督标、抚标、提标分其治于协,于营,于汛,以慎巡守,备征调。故绿旗兵平时分防,散在汛塘关哨,一旦有事,则遣调赴戎机。”

驻军的职责

清军的职责是防守。清制设汛地、塘房,分兵驻扎。如明之堡哨,散在邑落,以为防守。驻兵渐成军户,环而居者,生殖日繁,山野开辟,则更有甚于明代堡哨也。

明代之堡,仅为驿站,关哨则犹设兵。永顺镇、永昌协所设关、哨、汛、塘情况如下:

关有:南美关,在镇南门外二里,建楼三间。咸丰十一年(1861)兵燹焚毁。北关,在拱北门外二里,建楼三间。东关,在升阳门外二里,建楼三间。丁当关,在城东北140里。崇坡,峻坂关,30余里,为西陲通衢,昔蒲曼出入之所。山达关,在城东北70里,路颇崎岖。康熙四十年(1775),总兵周化风修砌,行者方便通行。老姚关,在城东南160里,缅人出没要路。明代设守备驻防,清代设千总一员,兵60名防守。关外新设芭蕉关五关,每关设兵五名。芭蕉关,烟瘴次冲之地,距姚关40里,距县治200里,与湾甸土州接壤。里骚关,烟瘴次冲之地,距姚关15里,距县治175里,关外与湾甸土州接壤。小关,烟瘴次冲之地,距姚关20里,距县治180里,关外与湾甸土州接壤。大关,烟瘴次冲之地,距姚关40里,距县治200里。茨竹关,烟瘴次冲之地,距姚关30里,距县治190里,与湾甸土州接壤。清水关,在城西北卧佛山,明代设置巡司,清代未设。甸头关,在城北40里,明代设置土官巡司,清代未设。水眼关,在城南50里,明代设置土官巡检司,清代未设。潞江关,在县治潞江东岸。

哨有:威凝哨,莽水哨,山顶哨,府总哨,各哨,明代设哨兵40名,清代裁设汛兵。《云南志》记载:所裁保山县关哨,还有治浦关,即蒲关也。明代所设的军哨,至清俱无,惟存民哨。

汛有:潞江汛,在城西南,永昌协左营分防,额外外委一员,步兵10名。后改设左营右哨二司,外委把总一员,战兵五名,守兵十名。姚关汛,在城南,永昌协左营分防,外委把总一员,马步兵60名,后改设左营右哨千总一员,战兵15名,守兵30名。猛赖汛,在城西南,永昌协左营分防,外委把总一员,步兵11名。后改设左营右哨头司,外委把总一员,战兵四名,守兵十名。枯柯汛,在城东北,永昌协左营分防,外委把总一员,管队一名,马步兵19名。后改设左营右哨二司,把总一员,战兵六名,守兵十名。北冲汛,在城东北,永昌协左营分防,把总一名,步兵24名,后撤。旧乃汛,永昌协左营分防,把总一名,步兵29名。后改设左营右哨二司,把总一员,战兵五名,守兵20名。永昌坡汛,永昌协右营左哨分防二司,把总一员,战兵18名,守兵17名。猛峒汛,在城东北,永昌协右营分防,队目一名,马步兵25名,光绪七年奉撤。澜沧江桥汛,在城东北,永昌协左营分设,管队一名,步兵七名,后裁撤。栗柴坝汛,在城西北,永昌协左营分防,外委把总一员,百总一名,步兵24名,后裁撤。河湾汛,在城东北,永昌协左营分防,百总一名,马步24名,后裁撤。戥子铺汛,在城西南,永昌协右营分防,百总一名,步兵24名,后裁撤。观音山汛,在城东北,永昌协左营分防,外委把总一员,百总一名,步兵24名,后裁撤。竹鲁凹汛,在城东北,永昌协右营分防,百总一名,步兵19名,后裁撤。莽水渡汛,在城东北,永昌协右营分防,百总一名,步兵19名,后裁撤。

塘有:南关塘,卧狮窝塘,冷水箐塘,蒲缥塘,放马厂塘,辛街塘,羊邑塘,乌麻塘,小街塘,中伙铺塘,茅草铺塘,大关塘,小关塘,里骚关塘,芭蕉关塘,茨竹关塘,猛古渡口塘,俱在城西南,系永昌协兵丁分设。北关塘,下村塘,板桥塘,福禄地塘,牛角关塘,头天井铺塘,大栗哨塘,威凝哨塘,平坡塘,江桥塘,江顶哨塘,二哨塘,黄草坝塘,摆夷营卡,干沟卡,茅草哨塘,俱在城东北,系永昌协兵丁分设。清代汛塘,是随道路而设。俗语,五里一塘,十里一汛,虽在荒僻之区,亦布置之,后来废汛塘之制,犹多存其名。山间村落与驿铺相差,可以想象前人经营的苦心。

光绪《永昌府志》卷二十八记载:“咸丰六年(1856),永昌知府吉廉,委举人盛毓华,召募乡勇,以为左翼长。七年(1857),委副榜周绍歧,为右翼长。召练乡勇。十年(1900),永昌府专委盛毓华总办军需局。”

此即开办乡团,设军需局也。清代绿旗兵制,为国家常备军,分防于各地,有事则调遣,惟日久废驰。征缅时期,乾隆上谕,责绿营恶习,所见不鲜。嘉庆,道光以还,积习日深,疲弱不堪。道光末,太平天国起事,绿营无法应付。滇乱起,镇协毫不足恃,而将弁骄顽,轻举妄动,每易促成祸乱。保山汉回,因小隙斗殴,协营不能弹压,且利用香把会激起大祸。顺云回众来攻,亦不闻协营出而抵御,副将常景运自缢署中,绿营之无用,至于此极。迨咸丰三年(1853),贵州苗民起义,永昌协都司,带兵300名前往支援。四年(1854),姚州回众起义,永昌协副将福兆,带兵500名赴援,营兵多已调出。六年(1856)八月,杜文秀称大元帅于大理,侵及漾濞、永平。风声日急,故募集乡团,自招自练,筹划军需,士绅纷纷投效,各调团练,以维护地方。惟时初办团务,组织不健全,故不免各自为政。十年(1860)十一月二十四日,盛毓华兄弟五人,死于乱兵;周翘甫(周兆歧之弟)、奎谱(吉廉之子)办理城防局。当时,城哨民团蜂起,指挥不能统一,盖民团协助绿营,而绿营将官不能统率,合力同击。永平,顺宁,两路紧急。团练战斗,旋胜旋败。永昌协副将福申,不筹战守之策。十一年(1861)正月,战事延至保山坝子,至六月初七日,福申弃营远遁,以致城陷。自后,乡团李凤祥、李风呈辈,驻守山隘,坚持至同治十年(1864)七月二十四日,克服永昌城,悉赖乡团之力也。

当时的团练,是抽调民间壮丁,加征民间团费,即武器征集自民间,团首亦民间推戴者。故组织训练之事,并无规定,惟相约效命而已。待事平,团局未废,设总团于城中,分团于四乡。推一邑一乡之孚众望者,为总团首,分团首。就地征调团丁,有事则集而成队,无事则散而归农。虽有训练,只重操演,分期练习射击,至于组织,则仍散漫也。

防营之设,光绪元年(1875)恢复,惟兵额仅原定之三成。二年(1876)改为五成,步战守兵435名,故汛塘之制亦渐驰也。(责任编辑:杨永明)

注:档案保存于保山市档案馆,摘自民国《保山县志稿》。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17/0208/54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