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新闻中心保山要闻 党的百年领导,保山换了人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保山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辉煌历程回眸

党的百年领导,保山换了人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保山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辉煌历程回眸

保山是澜沧江以西的滇西地区中心城市,也是云南省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100年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保山各族人民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让保山这片祖国边疆的美丽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也是保山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千年梦想辉煌历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保山各族儿女投身革命洪流

鸦片战争后,随着《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地处西南边疆的保山与祖国一起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族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共产主义思想影响下,保山各族人民的优秀儿女前仆后继,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洪流。

土地革命时期,一批保山有志青年在日本、北京、昆明和缅甸等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共产主义运动,如云南五四运动领导人之一杨青田,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创始人李鑫,马来西亚共产党活动家王思科、段古秋,著名哲学家艾思奇,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副司令员朱家璧等。

抗日战争时期,灭绝人性的日军在占领区疯狂烧、杀、抢,造成保山军民134314人伤亡和44310多万银圆的巨额财产损失。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指引下,滇西缅北大反攻期间,保山发动民工20万人、为远征军补充兵员3万人、征调军粮近5万吨,在我党全民抗战方针指引下,中国军民把日寇赶出了国门,取得了滇西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也是党在保山有组织开展工作的起点。1939年3月,中共云南省工委书记马子卿派中共党员施子键到保山开展工作,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八路军敌后抗日活动,鼓舞了保山人民抗日斗志。同年,省工委又派熊威楚到保山加强工作,发展了马定、余文伯两名党员。他们“探路者”式的工作,为后来的朱家璧、吴洪进、范正、唐登岷等中共党员深入滇西,宣传发动全民抗战,为赢得滇西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保山人民义无反顾地投入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独裁统治、推翻“三座大山”、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一战。党派张子斋、唐登岷、陈大鸣、孟循时、张笛、王品山等多批党员先后深入保山工作,为金鸡“四一五”武装暴动打下基础。1949年4月15日,保山地下党组织发起金鸡“四一五”武装暴动,组建了保山人民自卫军第四大队,并于5月18日在云龙县石门镇成立中共保山县支部委员会,是为保山第一个党组织。

1949年9月,中共滇西北地委派张笛等原保山县特支12名成员返回保山,在金鸡成立“中共保山县特别支部委员会”,与党指派的“保山旅省同学访乡团”“滇西边区领导小组”一道在保山开展工作。是年冬,朱家璧率领的“边纵”西进部队和中共滇西北地委随军工作组到达保山,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人民武装解放了龙陵、腾冲等中心县城,接管了保山县国民党政权。动摇了国民党在滇西的反动统治,为新民主主义在保山的彻底胜利创造了条件,为迎接“边纵”七支队主力进驻保山和南下大军解放保山全境、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9年12月28日,中共滇桂黔边区党委指示建立中国共产党保山地方委员会,王以中任书记。1950年3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兵团第14军41师进驻保山,保山全境解放。保山会师后,全区党员队伍和基层组织迅速发展,由1949年5月的一个支部15名党员发展到9个党委35个支部621名党员。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保山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1949至1978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保山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过渡。通过民族民主建政、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普遍起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

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中,中共保山地委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执行以“内地区土改”、边缘缓冲区协商土改、直接过渡三种方式开展土地改革,圆满完成了全区土改,从根本上铲除了封建制度的根基,为社会主义改造夯实了基础。通过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区社会总产值由1952年的9836万元增长到1957年的16212万元,增长64.82%,社会主义制度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员人数发展到18148人,7个党委86个总支801个支部。

“大跃进”运动时期,保山与全国一样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在后来的国民经济调整中,以赵善卿为书记的中共德宏(保山)地委针对本地实际,实事求是地以划小农村基本核算单位(全区10600个生产队,每队平均25户),通过大办样板,发展农业,协调工商业与农业的关系,强化了保山的优势,改善了人民生活,保山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优异的成就。1966年1月,中共云南省委扩大会在保山召开,向全省推广保山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具体做法。文化大革命时期,保山的政治生活虽然也经历了长期动乱和混乱。但全区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不畏艰难曲折,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和“左倾”错误进行了不懈的斗地争和抵制,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保山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虽然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的影响,但保山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优异的成就。这一时期,保山建成了大批交通、水电、农田水利基础设施,1966—1976年间,全区生产总值由16223万元增至31798万元,财政收入由2083万元增至2925万元。粮食生产连续十年增产,由1966年的41239万公斤增长到1976年的49602公斤。工业方面,初步建成了以制茶、制糖、制革、电力、煁炭冶金、建筑建材、机械锻造、纺织缝纫、药品食品、五金化工的完备轻工业体系。文化、科技、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1976年,全区共有98个党委128个总支2302个支部,党员51511名,保山党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一时期,保山建成为滇西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事业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时期,

保山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发展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保山各级党组织坚持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高速发展、跨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改善。

改革开放初期,保山立足滇西农业大区和沿边的区情,通过实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重点的农业农村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发展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全面发展。1980年,全区社会总产值62395万元,1985年109086万元,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1986至1990年,全区社会总产值由119604万元增至233208万元,增长94.08%。

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保山改革开放事业迅速向纵深推进。2000年,全区生产总值70.42亿元,比1996年增长,56.2%,“九五”时期,全区经济总量比1980年翻两番目标于1998年提前实现,在全区范围内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119.8亿元,占全省的3.45%,全省排名第九名。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保山迈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9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960.7亿元,是1952年增长977倍,比1978年增长178倍。

到2020年,全市共有基层党组织7192个,党委172个,党总支1043个,党总支部5977个,党员人数发展到133791人。全市生产总值跃上千亿元台阶,达1052.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十二五”末的2.1万元增至4万元左右;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从“十二五”末的775亿元、550.9亿元,增至1086.4亿元和1050.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末的25.7∶34.8∶39.5,调整为23.1∶37.3∶39.6,增长动能向二产为主转换。

党的百年领导, 

保山实现“富起来”的千年梦想

10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保山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始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千年梦想:

——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展现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保山人民在近百年来的斗争中,不断警示着寻找真正代表自身利益、能带领他们走出苦难深渊的领导力量。经过艰苦的求索,终于找到并选择了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方党组织也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随着保山各级人民民主政权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完善,深受压迫和奴役的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做了国家主人,积极参政议政、献言献策,管理国家事务和当地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事务,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实现了经济持续发展。保山解放后,各级党委政府,致力于医治战争创伤和重建家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急于求成等“左”的思想干扰,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等严重挫折,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但是勤劳的保山各族人民始终以极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经济社会建设仍然取得了辉煌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质量迅速提高。

——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实现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解放后,保山始终坚持党的一系列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方针政策,团结少数民族上层、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消除民族隔阂、发展民族经济,使保山成为边疆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大家庭。不断加强同各爱国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人民团体的通力合作,建立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有力地促进了保山儿女的大团结。

——不断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保山解放后,各级党组织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人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结束了文盲半文盲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历史,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人均预期寿命显著延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100年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了在党的领导下保山这片古老而神奇土地翻天覆地的变化,保山大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21/0624/467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