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新闻中心保山要闻 脱贫攻坚云南答卷丨保山:接续奋战振兴乡村

脱贫攻坚云南答卷丨保山:接续奋战振兴乡村

围绕打造“大产业”、培育“新主体”、建设“新平台”的思路,保山市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每个贫困村都有1项至2项扶贫主导产业,1.4万户贫困家庭每户至少有1人掌握1项以上林业实用技术,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数说成就

迈向乡村振兴的火红日子。腾冲市委宣传部 

如今的保山大地上,一条条平坦的硬化道路直通农户家门口,一幢幢排列整齐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依山傍水,一个个扶贫车间和富民产业风生水起,贫困村华丽蜕变,脱贫路上绽放舒心笑颜。

保山是一个集边疆、欠发达、山多坝少、民族杂居于一体的地区,是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有全国连片特困地区滇西边境山区县4个、非贫困县1个。“十三五”时期,保山市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历史性、决定性成效。龙陵县、昌宁县于2018年脱贫,隆阳区、施甸县2019年脱贫。目前,全市94017户39.2万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退出,41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3.02%降至为0。

 

腾冲市新华乡发展猕猴桃产业

拔穷根 每个村都有主导产业

“十三五”以来,保山市围绕打造“大产业”、培育“新主体”、建设“新平台”的思路,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扶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1个,发展家庭农场245个,培育新型经营主体6431个,2913个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9.03万户33.24万人。

全市建成“十个万亩”规模农业,吸纳3334名贫困人口就业,助力247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增收。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积极支持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短期有收益、长期可致富的小养殖、小庭院、小作坊、小买卖“四小工程”,覆盖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9.86万户37.33万人。

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52亿元,重点培育种植业、养殖业和家庭经营业,实现户户有产业。同时,建立县级产业扶贫项目库,严格落实“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1项至2项扶贫主导产业。

培训农村劳动力100.79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15.05万人,实现有培训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至少掌握1门以上就业创业技能。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9.27万人,新增转移贫困劳动力12.91万人。共建成就业扶贫车间34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2140人。培训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1323人。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13435人,共建成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省级创业平台13个、市级创业平台6个,扶持自主创业人数4.17万人,创业带动就业8.97万人,扶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创业1827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126亿元。

 

 

隆阳区健康扶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上门

挪穷窝 7万余名搬迁群众“稳得住”

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工作目标,保山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设集中安置区210个,72169名搬迁对象均已入住,其中集中安置66122人、分散安置6047人,全市应拆除的14150户旧房已全部拆除并复垦复绿。

眼下,保山市所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安全饮水到户率、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通讯集中覆盖率、就医条件改善率、中小学生就学条件改善率均达100%,搬迁群众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改善提升。

全市还在安置区建设养殖小区92个,辐射带动搬迁户7045户通过养殖增加收入,有1190户搬迁户实现土地流转,所有搬迁户均加入合作社或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现已有8942户实现分红,全市搬迁户共16520户,已稳定就业43106人,户均就业2.6人,其中公益岗位就业户数2396户。

  

 

龙陵县产业工人正在管理褚橙

兜底线 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保山市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扩大护林员岗位、强化林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全力保障扶贫项目建设用地指标需求等措施,初步建成了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产业增收的扶贫长效机制,成效明显。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争取林草行业生态扶贫扶持资金18.6729亿元,完成退耕还林38万亩,生态公益林补偿490.86万亩,2.01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补偿2272.549万元,划定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面积725.97万亩,4万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获得补助5355.47万元。实施营造林239.423万亩,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4.1余户、面积33.2万余亩、补助资金2.0769亿元,户均增收5018元。培育林农专业示范合作社77个,林业龙头企业32个,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2385户9374人就地务工,带动增收1110.52万元,人均增收1185元。2020年,全市聘用护林员6973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186名,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全市开展林草科技培训758期5万余人次,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4173户1.5万人次,使1.4万户贫困家庭每户至少有1人掌握1项以上林业实用技术。

该市将“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总体思路贯穿于整个教育扶贫工作中,以倾斜支持贫困乡村发展教育、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着力推进职教扶贫等为主要工作措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确保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目前,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9%,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8.57%,小学入学率达99.90%,初中毛入学率达108.26%,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99.75%,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达99.91%。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资助全覆盖和“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的目标。

建立完善了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费用兜底保障机制“四重保障”,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保倾斜政策落到实处,切实减轻贫困人口治疗疾病经济负担,防止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目前,全市符合参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正常享受医疗保障扶贫政策待遇。

“十三五”期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普通门诊就诊509.89万人次,医疗总费用1.6亿余元,基本医疗统筹基金支出8884.42万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特慢病门诊就诊21.9万人次,医疗总费用7164.14万元,政策范围内费用6985.93万元,基本医疗统筹基金支出5951.7万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30.27万人次,医疗总费用145503.18万元,政策范围内费用139270.93万元,实际报销比例90%左右。

保山市将脱贫攻坚中的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作为脱贫攻坚最后一道防线,编密织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确保困难群众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十三五”期间,全市为71万余人次提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共支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资金3.21亿余元。全市农村低保对象保障标准由2016年的每人每年2800元提高到2020年的4800元,增幅为71.43%,特困人员保障标准从2016年的农村特困集中供养每人每月500元、农村分散供养410元统一提高到2020年的每人每月838元。到2020年,全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高于扶贫标准线800元,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提供了政策兜底保障。

 

龙陵县通过沪滇合作,平达乡黄连河村傈僳族妇女包装野生菌通销销往上海。雷华 摄

亮点 

做好做实后续帮扶

经过持续奋斗,保山市现行标准下39.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1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保山市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陈瑜介绍,下一步,保山市将实施建立救助平台、产业帮扶全覆盖机制、壮大村集体经济帮扶机制、扶志扶智机制“四个专项行动”,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此基础上,紧盯稳岗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特殊困难群体兜底保障等重点难点,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坚决杜绝大规模返贫、新致贫的情况发生。

保山市将编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大举措、重大任务、重大工程有机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局中。在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确保政策的延续性、持续性,防止政策急刹车、急调头,出现帮扶政策“断崖式”递减。同时,用好建好“一平台三机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

保山市还将重点做好搬迁群众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等增强造血功能的政策支持。继续加强管理服务,实现全市210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干净卫生、规范有序、群众融合、美丽宜居,做好做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

隆阳区教育扶贫让山区孩子放飞梦想

故事

吸纳2000余人就业 忙时务农 闲时务工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保山市努力开拓就业空间,挖掘就业岗位,让贫困劳动力端稳端牢“饭碗”,持续稳定脱贫。“出去打工,顾不上家;在家照看老幼,挣不到钱。”不少贫困劳动力心中总有摆不平的“两本账”,而就业扶贫车间大大缓解了这一难题。

在施甸县县城小高层安置点扶贫车间上班的王朝兰,谈起现在的生活十分感慨:“在家门口打工,赚钱顾家两不误,每年还能挣上一万多元,一点不比在外打工差。”

5年来,保山市建成就业扶贫车间34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2140人,在易地扶贫安置点建设就业创业服务站(点)24个。眼下,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等在带动贫困人口脱贫方面持续发力。如今,在保山大地一批扶贫车间扎根乡村,激发了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增收脱贫的内生动力,“忙时务农,闲时务工”逐渐成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的新选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落下。通过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全市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上岗就业。”保山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段瑞雄表示,5年来,保山市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16.91万个,公益性岗位2.21万个。

搬迁群众1.7万余人 一户一策 创出“富业”

这两天,昌宁县勐统镇陀螺坪易地扶贫安置点搬迁户王从茂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扎在自家坚果地里除草、施肥。他种植的15亩坚果已投产6亩。“搬到这里很方便,我集中精力种植坚果,去年收入六七千元,今年预计可以收入两万元左右。”王从茂一边给坚果除草一边介绍。

在昌宁县翁堵镇大明湖易地扶贫安置点,搬迁户杨利民借助新家交通便利、人员集中的优势,在街边开了个摩托车修理店。他技术好、服务热情周到,生意不错,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目前,昌宁县累计建成了68个安置区,搬迁群众17309人。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昌宁县委、县政府结合安置点的气候、区位、土地资源禀赋情况,“因点施策”确定了8个扶贫主导产业,给搬迁户制定了“一户一策”扶贫措施,支持489户搬迁户从事商贸行业;扶持238户具备经营条件、有创业愿望的搬迁户从事餐饮服务、零售批发、农特产品销售等个体创业;引导搬迁群众发展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增加收入,带动自主就业65户;开展劳动技能培训13874人次,实现就业6838人,户均就业2.1人。

昌宁县扶贫办负责人表示,昌宁县采取“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的产业和就业帮扶理念,科学规划配套增收致富体系,通过发展产业、个体经商、务工就业和资产增收“四个一批”的模式,有力增强了搬迁群众的自我“造血”能力,真正让搬迁户拔去“穷根”创好“富业”,在新家扎下“根”。

实现产值860万余元 拓宽销路 菌农丰收

暖春二月,走进施甸县由旺镇坡脚村的羊肚菌种植大棚,只见一朵朵“小伞”正迎着温暖的春光努力生长。菌农们穿梭在大棚里采摘,一派丰收的景象。

去年,由旺镇杨家村大塘小组村民蒋光隆在坡脚村流转了60多亩土地种植烤烟,当年10月底烤烟收完后,听说羊肚菌市场前景好,他便开始试种了7亩羊肚菌。从去年11月开始平整菌田,到今年2月初,蒋光隆首次种植的第一批羊肚菌已开始上市。

“我们只管将菌采收好,县里的农产品合作社会过来统一收够。从年前到现在,采了200多公斤羊肚菌,目前卖了两万多元钱,下一步还可以采摘300多公斤,今年可以有一笔不错的收入。”蒋光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施甸县永艳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海艳从事农产品收购很多年。近几年,施甸县的一部分村民尝试种植的羊肚菌品质好,她便开始在全县各地收购羊肚菌。

李海艳说:“施甸的羊肚菌品质比较好,很受外地的欢迎,我们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到上海、北京、成都等地,每天销售500多公斤。”通过合作社这一平台,施甸县的羊肚菌有了很好的销路,一朵朵羊肚菌为广大农户撑起了“致富伞”。

据悉,施甸县今年共种植羊肚菌300多亩,平均亩产160多公斤,按市场价每公斤180元计算,预计实现产值860万余元。(云南网记者 李建国 杨艳鹏 赵丽槐 摄影报道)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21/0226/418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