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新闻中心保山要闻 李春菊:战贫路上的铿锵玫瑰

李春菊:战贫路上的铿锵玫瑰

 

李春菊、段美玉与王素娟在一起  

 

李春菊在烹饪土鸡  

 

李春菊在晾晒腌菜  

 

美味佳肴  

 

幸福家园小区 

“人品好、菜品好,价廉物美,色香味俱全。”这看起来像句广告语的话来自施甸县老麦乡组织委员杨朝军对施甸县家宏饭店的评价,饭馆的老板正是本文的主人翁,刚刚获评全国“十三五”励志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施甸县老麦村大寨坡组村民李春菊。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缘何获得这样的荣誉,请看记者的采访报道——

大爱撑起一个家

2021年1月5日上午9点半,当记者到达李春菊位于施甸县城中宏阳光城的家宏饭店时,李春菊已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到菜市场采购了食材回到店里开始卫生清扫。眼前的李春菊清瘦精干,岁月的风霜让她看起来略显苍老,但始终挂在脸上的笑容让人有一种莫名的亲近。

2000年,22岁的李春菊嫁到老麦村大寨坡组。2007年,丈夫因病去世。丧夫之痛与数万元的医药欠债压在这个女人身上。那么年轻,肯定要改嫁吧。婆婆段美兰把村邻的议论听在耳里,也把重重顾虑埋在心里。让人们意外的是,29岁的李春菊选择了挑起债务、赡养婆婆的担子。

2013年,经村民代表民主评议,李春菊家被纳入建档立卡户。低保、特困供养金、临时救助等措施对这个家庭的帮扶成效并不明显。

老麦村山路陡峭,地质灾害多,每逢暴雨地质灾害监测员都要挨家挨户提醒和催促处于地质灾害点的人家到安全地段避险。因邻居家曾发生过山墙坍塌的情况,所以李春菊家总会成为重点关注对象。

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已无太大意义,2017年,老麦村的易地搬迁被提上议事日程。

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务工多年的李春菊知道,易地搬迁是好事,可年近70的婆婆并不理解。

“几十万的房子交1万元农户自筹款就可以入住,怎么可能?”“在农村可以养猪养鸡、种点小菜,再穷也能靠土地吃饱肚子,离开了老麦我心里没底。”老人用这些话回复着反复上门的各级干部。

“儿媳与现在的丈夫已有一个孩子,没有血缘关系的自己会被善待么?年纪大了,帮不了儿媳太多,会不会被嫌弃?赚不到钱在城里怎么活?能不能适应城市生活?”老麦村党总支书记蒋应锋道出了段美玉老人心里的种种顾虑。鉴于这个家庭的特殊性,村组干部将工作突破口放在了李春菊身上。

要让老人同意搬迁,就要想法化解她心中的顾虑。务工返乡的李春菊担起了化解婆婆顾虑的责任。

一家四口四个姓,李春菊在孩子的名字前加上了前夫的姓,给婆婆服下了第一粒定心丸;请婆婆到城里接送上幼儿园的孩子,让婆婆觉得能帮上儿媳的忙;用所见所闻给婆婆解释易地搬迁的好处和搬到城里生活的便捷与优势;跟婆婆算盘田种地与打工收入的经济账……虽然没有明确同意,但婆婆放下了抵触情绪。

2019年5月,老麦村5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喜迁新居,搬进了施甸县城的幸福家园。

李春菊又担起了婆婆适应城市生活的启蒙老师。如何按电梯按钮、如何看红绿灯过马路、如何用卫生洁具、帮婆婆联系一起搬来的乡邻……每一点用心,都是对婆媳在易地搬迁中移得来、稳得住的印迹。

奋斗敲开幸福门

“为搬迁户提供有价值的用工信息、帮助移民孩子协调上学事宜、上门为大家收缴医疗保险……”为实现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杨朝军和同事们积极为移民们奔走。

2019年9月,针对脱贫攻坚的烹饪培训在老麦村举办,曾在餐馆打工的李春菊得知消息后从幸福家园回到了老麦村。10天培训中,火候怎么掌握、油温怎么控制、如何调料如何摆盘……李春菊将老师教授的要诀牢记心中,凭着以前在餐馆打工的基础和认真细致地学习,通过了考试,取得了合格证。“培训对我帮助很大,精准掌握了烹饪的油温、火候,还学到了一些经典的菜式。”李春菊说。一纸培训合格证,对很多人来说或许不值得炫耀,可对于仅有小学文化的李春菊来说,却是一份自信的源泉。

婆婆年事已高,儿子需要入学,培训结束,李春菊选择了在县城的一家饭店打工。“说好了试用期工资1800元,大概是因为我做事踏实认真,3个月里,老板给我加了3次工资,涨到了2400元。”老板的加薪是对李春菊最实在的肯定。而一位食客的玩笑却在李春菊心里掀起了波澜。“炒那么好的菜,怎么不自己开店呢?”这话激起了李春菊对未来的思考,无数次燃起又灭落的创业梦再次升腾。如果创业成功是不是能更好地立足城市,也能让婆婆少一些顾虑。

反复思考了20多天后,李春菊将梦想付诸行动,四处打探铺面,最终盘下了一家转让餐馆。靠着5万元的创业贷款开启了崭新的奋斗历程,成了老麦村290位易地搬迁移民中唯一的自主创业者。

丈夫在外打工,前期筹备都要亲力亲为。购置餐厨用具、简单装修、门面制作、卫生清洁……为了节约有限的创业资金,李春菊一人扛下了所有。

2020年元旦前夕,家宏饭店顺利开张。砂锅土鸡、黄焖鸡、酸辣鱼、卤猪脚等招牌菜被打在了门面上。饭店还请了同为老麦村的建档立卡户李春芳做帮手。

老麦村的村民大会、组长会和党员会上,李春菊成了励志典型。“老麦村搬迁户里唯一的创业者,她的事迹应该让更多人知道。我们也鼓励村民把自家的土鸡蛋、土鸡卖给餐馆。”蒋应锋用实际行动支持着老麦村的这位“女能人”。

进了城的李春菊依然认定自己是老麦人,她把大家的好意记在心里。虽然周边市场里也有土鸡,但李春菊坚持到30公里外的老麦村去采购。“那里是我的老家,有熟悉的亲朋,他们要卖,我要买,正好。出来发展,不能忘了乡邻。”这位质朴的农村妇人笑着说。“前两天,李金厚还打电话给我,说有10多只鸡可以出笼了。”每次回老麦,李春菊都会购回价值2000多元的土鸡,养殖户里不乏李金厚这样的建档立卡户。

创业需要激情,也需要直面各种问题。从打工者到创业者的角色变化,从执行者到管理者的能力考验,虽然也有过思想准备,但接踵而至的问题还是让李春菊身心疲惫。创业一年来,原本不胖的李春菊瘦了7斤。始料未及的疫情让饭店生意一度清冷,让捉襟见肘的投资背负重压。最困难的时段里,支付了两位员工工资后,李春菊的月收益不足千元。“幸好有各级各部门一路的帮扶,让我能有勇气坚持下来。”聊起一年来的艰辛与不易,这个坚韧的女人忍不住眼眶湿润。

“乡村干部路过都会到店里喝口水、歇歇脚,了解饭店的困难和问题。挂钩老麦村的施甸县林草局干部职工也很照顾我的生意。”李春菊再三感谢与她共克时艰的“亲人们”。

“我们林草局干部职工的私人聚会都会首选这里,连朋友聚会也会建议到家宏饭店。不能只讲照顾她的生意,客观地说,她的菜确实做得不错。”施甸县林草局职工王素娟说。“她是一个心存希望的人。同为女人,我由衷敬佩她的乐观豁达,如果这些事发生在我身上,我不会有她这么坚强。”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餐饮服务场所清洁消毒记录、餐厨废弃物处置……饭店里,记者看到了这些被李春菊认真记录的台账。因为疫情防控,饭店多了一些工作,但李春菊从不抱怨。“业有业德、行有行规,我既然做了这行,就应该遵守这行的规矩。疫情过了饭店生意就会好起来。”虽然这些业务都曾让她焦虑过,但历经创业寒冬的李春菊依然坚信,撸起袖子加油干,未来一定有希望。

很快,我们就能办理不动产权证了……冬日暖阳下的幸福家园里,忙了一上午的李春菊与婆婆相伴而聊。“开起饭店后,都没时间陪婆婆了。今年,我想带她出去走走逛逛。”李春菊立下了2021年的一个愿望,一个靠奋斗可以实现的愿望。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21/0111/407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