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新闻中心社会民生 向着美好生活奋斗

向着美好生活奋斗

不见硝烟的歼灭战

伟人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他还说: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因此我们一直追求民富国强,一直把贫穷当作敌人围追堵截,发誓要把它消灭在中国的土地上。

今天,又一位伟人给我们配备了精确的瞄准器,让我们把雄心壮志狠狠地对准贫穷,让它无处藏身,把它消灭!

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歼灭战里,彩云缭绕的隆阳只是一个分战场。这里曾经山高谷深、曾经以“四瓦一水(瓦房、瓦马、瓦渡、瓦窑和水寨)”穷出名。

但隆阳人不喜欢贫穷的帽子,长期以来坚持自力更生与艰苦创业,创新的扶贫模式曾一度占据主流媒体的头版和群众的心。

今天,共产党人发出铿锵之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的惠民政策,让隆阳底气更足,惠民项目像子弹直射贫穷。

只要是五星红旗飘扬的地方,我们的党就是百姓最大的靠山。无论是在山边还是水尾,党委政府派出一个个扶贫工作队员,把党的温暖带进千家万户,把足迹与汗水留给大地。

他们像亲人,对群众嘘寒问暖。他们像医生,为贫穷把脉开方。

他们更像一个个骁勇的战士,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崇高利益,带领群众与贫穷作战,带领群众真正走上金光大道。

脱贫,不单单是数字游戏,群众的心里装着最真实的幸福指数。

在隆阳,我们扶持生产与就业;在隆阳,我们组织易地搬迁安置;在隆阳,我们把心交给群众——

为了不让一个村庄或一户群众在时代发展的道路上掉队,我们深入排查贫穷的病因;我们广泛寻找脱贫的方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扶贫。

我们发动了最为深广的“人民战争”,用红旗的引领和集体的智慧,闯出一条条致富的道路。

温暖的阳光下,我们期盼安居乐业。和煦的春风里,我们缔造幸福家园。

精准扶贫这一时代伟业,带领隆阳人民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山村醒来

山村从一声声悠长的鸡鸣声中醒来,山村从一声声清脆的鸟鸣声中醒来,山村从小学生一阵阵的朗读声中醒来。

山村从扶贫工作队员走家串户的脚步声中醒来,山村从民情日记本上的沙沙声中醒来,山村从时不待我的发展规划中,像滚雷一样惊醒。

山村在朝阳升起的时候蜕尽慵懒,带刺的荆棘和含香的野花,用灿烂的笑容迎接一个美好的时代。

沉甸甸的麦子和金灿灿的油菜花,画出一幅幅美丽的景象。

拖拉机、挖掘机和压路机,铺开一条洒满金光的大道。

闪电开始开垦山村,雷霆开始耕耘山村,春雨开始播种山村。

——山村已经在精准扶贫的号角声中醒来。

开启“心锁”的数字

我在移民主题采风期间收集了很多材料,但只记住了隆阳区移民局介绍的一组数字: “42”,深入移民群众家中做工作42次!

燕子窝,隆阳区水寨乡群众对那个小山村的俗称;蚂蝗沟,行政区划对那个小山村的定名。

小小的山村像是燕子筑巢挂在山崖上,七八户人家开门就对着博南山松木梁子,睡觉时枕头下面就是哗哗作响的澜沧江。

百十年来,有人在抱怨祖先的选择,抱怨祖先为何把自己当作顽强的野草,扎根在贫瘠的陡坡,让子孙挣扎在饥渴边缘。

小湾电站是国家的一项光明工程,库区移民涉及蚂蝗沟村民小组。一个姓杨的老汉为了守住几棵核桃树,宁愿冒着滑坡下水的危险也不肯搬迁,宁愿让子孙固守贫穷也不肯搬迁。

故土难离,“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移民干部把“42”这个数字送给了他家:42次往返在坡度60°以上的山路上,对固执的杨老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直到某一天,杨老汉“心锁”开启,自愿搬迁。

现在他家已经从澜沧江边搬迁到怒江边,住在一个村容整洁、房屋漂亮的移民村里。

其实,从澜沧江边到怒江边,比上百公里路途更遥远的是心的距离。

心近了,生活在人背马驮时代里的人们,也可以一步跨进现代交通运输时代,让小卡车把毛驴排挤退休,让摩托车喇叭从村头响彻村尾。

而“42”,却是一个足以让移民干部在羊肠小道上踏破鞋底的数字。“42”把“燕子窝”搬到平地成了安乐窝,“42”让“蚂蝗沟”人喝上了卫生的自来水。

杨老汉一家应该感谢“42”这个吉祥数。否则,他们离交通便利、生活富裕还很远。

一组数字“42”,承载了移民干部的多少艰辛;

一组数字“42”,诠释了执政为民的公仆本色。

一滴清泉一滴泪

在隆阳区芒宽乡敢顶移民村和睦组我见到了哗哗流淌的水。

在水做的芒宽见到水渠本不足为奇,但这里的移民群众大部分是从缺水的水寨来的,看着芒宽的水难免会想起水寨的水:

水寨之水在天上,春分一过盼雷响;

水寨之水在地上,峡谷低处是沧江;

水寨之水在脸上,双眼朦胧泪两行;

水寨之水在何方,常年缺水如大旱。

关于水寨的地名,我想是因为对水的企盼。水寨缺水,平坡不平,贫瘠的陡坡地:石头旺盛,玉米与黄豆却“畏畏缩缩”。

因为水电移民,现在的他们有机会真真与水为伴,让自由的水渠在村里窜来窜去淘洗心情。

在水寨时,他们是一滴清泉一滴泪;在芒宽时,他们也是一滴清泉一滴泪。只不过前者是苦涩的泪,后者是幸福的泉涌。

面对哗哗流淌的水渠,移民群众心怀感恩,感谢水电移民让他们从“旱族”变成了“水族”。

红花安置小区记

一座城市的跨越发展,就像春笋在一场滋润的雨后拔节而起。

一栋栋安置楼房在保山坝子中央,见证着保山城市的跨越发展,见证着“棚改”村民的喜怒哀乐。让他们从农村迈进了城市,让他们放下锄头镰刀,去适应新的生活,在电梯房里耕耘关于一座城市的美好。

曾经属于红花村的田野“长”出了许多楼房,于是这里得名为红花安置小区。

他们已经把日子过得津津有味,但他们保留了淳朴的乡情,使陌生的单元楼也有了人情味儿。

大家就像一群勤劳的蜜蜂,进得了现代化的公司厂矿,干得了脏、累、差的活计,一起辛苦觅食又一起快乐跳舞:只要汗水泡出来的日子是甜的,他们就敢于面对崭新的朝阳。

在红花安置小区,城乡距离被他们的开拓进取而一步跨越。

用心“移心”的民心工程

依山傍水的日子在某一天突然结束,水电移民群众为了发展梦想与国家使命,悄悄把故土情怀珍藏进记忆,抹一把汗水在陌生的土地上,犁铧一闪又是一个新的家园。

在巨大的机轮上只是一颗螺丝钉,水电移民干部为了服务国家重点工程,把热血与汗水奉献给了群众,从动员搬迁到规划安置再到后期帮扶,“天下第一难”逐渐被真情化解。

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一吹响,奔流在崇山峻岭间的江河被惊醒了:奔腾的江水就是白白流逝的资源啊,经济发展需要它,社会发展需要它,人类需要驾驭巨龙,国家需要水电建设!

因为水电资源优势能变为经济优势,西部边疆经济将趁势而发,“西电东送”像强弓劲弩,直射“双赢”目标。而水电建设的关键问题是移民。移民,最重要的则是“移心”。

水电库区建设像一张张大的嘴,为了倾吐能量,它需要漫过太多的田野甚至村庄,漫过烂熟于心的一草一木,漫过祖孙几代人的记忆。

凭江临水而居的日子,被库区蓄水淹没在了水底,接受一群群游鱼的朝拜。

被岁月尘封了千百年的迁徙歌谣,在新的时代又被唱响。

在有头无尾的家谱里,移民群众忍痛把熟悉的故乡当成人生的驿站。祖祖辈辈的日出日落,含有多少早出晚归的身影和风雨雷电,含有多少生活的辛酸与命运的抗争。多少来不及抒发的情感,突然凝结成了乡愁。

在绿叶对根须的绵缠中,他们挥泪斩断乡愁,任翻滚的浪花浩浩荡荡漫过家园,塑造出“高峡出平湖”的雄伟景观。让桀骜的江河在地平线上高扬头颅。

在移民群众中间穿梭的移民干部,是我们党插在移民一线的旗帜。他们忙碌的身影是党在基层的具体形象,他们把真情献给了移民,他们把真心留给了群众。村口的狗群追着咬过他们,倔强固执的老农骂过他们的祖宗。

为了使命,苦水只能往肚里咽,哽哽脖子还得把足迹撒遍库区的每一个角落。直到磨破了嘴皮子,跑烂了鞋底子。人间最伟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移民干部身上的真情与大爱,如同一股宏大的暖流直抵人心——群众心中再坚固的“心锁”也会冰雪融化。

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移民干部心中装着老百姓,以忠于党和国家的担当精神。吃得苦,受得气,一切为了移民和为了移民的一切。在晴天,他们以灰尘扑面为妆;在雨天,他们的裤腿裹着泥巴与汗水。

从“三通一平”到奠基竣工再到移民入住,他们倾注浓情,心弦紧绷。他们宁可苦自己也决不误移民,他们甚至比熟悉故乡更熟悉移民村落,甚至兼当了后期扶持的产业技术指导员,他们用真心换取了群众的真心——真正做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如果飞转的水轮机像快速发展的祖国,请你不要忘了为水轮飞转而默默奉献的人民。他们也算得上是藏在镁光灯背后的光明使者。

如果从电站坝口倾泻的水流有涌动的激情,请你相信那是时代发展的脉搏。在时代脉搏里,水电移民是一项——要铭记的用心“移心”的民心工程。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20/1228/405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