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新闻中心理论探索 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应写好四篇林草文章

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应写好四篇林草文章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云南要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五年再次考察云南,并要求云南要“努力在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云南素有“动植物王国”“世界物种基因库”等美誉,良好的生态造就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以云南省保山市为例:保山山川秀丽、秀甲滇西,是全省重要的林区草区之一,2019年底全市林地面积2210.7万亩,占国土面积的77.3%,森林覆盖率68.25%,活立木总蓄积量达1.215亿立方米;全市草原面积926.32万亩,可利用面积609.52万亩,其中实施禁牧面积78.97万亩、草畜平衡面积518.95万亩。近年来,保山努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山水田园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开放创新之城”的定位,全力推动保山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推进美丽保山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生态扶贫,夯实滇西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保山林草部门应写好四篇文章。

一、统筹林草发展主线,写好“体系篇”。以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发展为主题,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主线,加快发展现代林草业,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一要着力构建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要结合“国土三调”,围绕建设生态文明,针对保护和改善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完善林草规划体系,拓展生态利用空间,优化生态建设布局,增加生态资源总量,为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绿色发展奠定科学的规划基础。二要着力构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体系。深入实施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草发展战略,以保护建设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为重点,在两江四路、干热河谷、城镇面山等生态脆弱区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陡坡地治理、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在“十四五”规划中谋划一批新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完善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格局。三要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支撑体系。坚持林草改革,为深化集体林(草)权制度改革融资和全面推进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健全森林草原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兑现草原、湿地保护补助资金,完善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补贴政策。加大重点生态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探索建立生态产业金融和税收扶持政策,加快探索担保加保险等方式的林权抵押贷款管理模式,完善生态产业贷款财政贴息、保险保费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减免等政策。四要着力构建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加强地方林草法律法规立法建设,探索建立林(草)长制,完善林草行政制度体系,强化林草普法体系,真正形成有法(章)可依、有法(章)必依、执法(章)必严、违法(章)必究的维护生态安全的法规和制度管理体系,切实维护生态正义,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五要着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大力发展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森林文化、生态旅游文化。切实完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批生态文化博物馆、科技馆、标本馆,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创建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和生态文明示范县,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生态文化创作与宣传,普及生态知识,弘扬生态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政绩观、生态消费观等生态文明观念,切实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统筹生态整体修复,写好“绿化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修复,依托营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和陡坡地生态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防护林建设、退化湿地修复、人工种草等重点林草生态修复工程,聚焦“三沿”、干热河谷等重点难点,持续推进重要交通沿线可视面山造林绿化,集中力量办大事,着力解决国土绿化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以废弃矿山、采石场、“裸露山体”等生态脆弱区复绿恢复提升绿化质量为抓手,大力实施增绿扩量和补植绿化,抓好城镇面山、两江流域、干热河谷等重点区域植被恢复和路域桉树替换工作,深入挖掘城区、村镇、道路、水系、农田、荒山的绿化潜力,加快形成绿廊绕城、绿带交织、绿园点缀的生态格局,努力提升城市绿色颜值。主动融入“五美”建设,引导群众因地制宜搞好国土绿化,严格城镇面山征占用林地和采伐管理,依据山体破损裸露、水土流失、生态屏障功能受损情况划定山体保护范围和破损区域,提出植被修复和山城界面控制措施,切实强化面山生态和文化功能属性。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对山林实施提升改造,优化树种结构,提升林分质量,提高防病防灾能力,提升森林景观,同时抓好木本油料产业提质增效。整合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草原、风景名胜地、自然遗产、地质公园职能,着力推进森林城市、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国际重要湿地、国际湿地城市、森林旅游城市等生态创建。统筹推进“外绿”和“内美”相结合,坚持“增加绿量”与“提升质量”并重,广泛开展植树造林行动,多元增绿,实现城乡建绿管绿并轨;坚持“大地种绿”与“心中播绿”并重,积极传播绿色理念,让植绿、护绿、爱绿的意识深深根植于群众心中,真正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国土绿化的浓厚氛围。

三、统筹林草资源监管,写好“保护篇”。严守林草生态红线、资源消耗上限,严格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积极探索推行林(草)长制,健全分级负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常态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机制。健全国家、省、县三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体系,严格限制重点区域林地转为建设用地。加强草原资源监测体系建设,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制度,强化围封禁牧、划区轮牧、返青期休牧,严格征占用审核审批,全面提升草原监管效能。加强湿地保护制度体系建设,完善湿地分级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湿地监测预警机制和评价体系,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机制,增加湿地保护面积,全面提高湿地保护率。建立以就地保护为主、近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为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实施极小种群物种保护行动,加大高黎贡山白眉长臂猿、江中山绿孔雀等重点野生动物种群保护力度,积极主动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开展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推动野生动植物跨境保护。完善重大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目标责任制,强化松材线虫病生态灾害督办追责,健全监测预报体系和防治检疫管理制度,推进联防联治、社会化防治和无公害防治。坚持生态优先、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对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统一管理、全面保护、系统治理,合理确定自然保护地类型和功能定位,优化整合,分类分级设立各类自然保护地,确保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逐步形成以高黎贡山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现“一个保护地、一块牌子、一个管理机构”。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监管网络体系,强化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监测,着力提升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坚决守好生态文明建设最前沿阵地。按照“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方针,科学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落实风景名胜区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政策要求,依法科学开展生态旅游、自然体验、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活动,切实保护好风景名胜区宝贵的生态资源。高度重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管理,科学合理规划保护管理范围,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经费保障,切实保护好地球演化过程中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抓住习近平总书记访缅和再次考察云南的重大机遇,积极向上汇报争取,力争高黎贡山国家公园创建纳入国家盘子。

四、统筹林草产业发展,写好“富民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三张牌”,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优化林草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林草资源融资能力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主动加强与省林草大数据中心、林(草)地收储(交易)中心及市场主体、国有控股企业对接,加快推进“智慧林草”建设,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推进林草决策管理、林权证办理、生态治理现代化,加快建成林权交易、收储担保等支撑平台和服务系统,完善林业贷款贴息政策,完善森林保险制度,积极推广运用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贷款、绿色债券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融资新模式,通过林地流转收储、拍卖交易、碳汇收益、林地占补平衡收益、发展森林康养、生态旅游、战略储备林等方式先行先试提升林草资源经济价值,以市场化为导向创造条件畅通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入林业的渠道,通过“金融机构+保险机构+林权抵押融资担保+林权收储+林权处置+公司与农户”方式探索符合林业和林农需求的金融产品,做到敲开银行门,盘活万重山,切实变资源为资本、变资本为资金。着力破解核桃卖难的问题,建立绿色产品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推动保山核桃走出去,积极培育林草生态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打造国家森林步道、特色森林生态旅游线路、森林生态旅游地知名品牌,加快发展森林康养,依托云南丰富的林草生态资源、景观资源,整合保山独特多样的食药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等,积极探索森林康养与旅游、度假、休闲、娱乐、医疗、运动、养生、养老等产业融合模式,推动实施森林康养基地质量评定标准,创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加快发展林下经济、观赏苗木等产业,着力培优育强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着力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引领林草产业做优做强做大。充分发挥林草行业优势、资源优势,继续统筹推进生态治理扶贫、生态保护扶贫、生态产业扶贫,做到资金优先保障、项目优先安排、措施优先落实。着力改善脱贫地区生态面貌,继续在脱贫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修复工程,拓展乡村生态空间,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生态护林员、公益林管护、生态效益补偿等政策,确保生态护林员队伍保持稳定,加强生态护林员管理,提高履职能力。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花椒、滇皂角、蒜头果、筇竹、草果、八角、竹藤等潜力巨大和需求旺盛的生态富民产业,巩固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建设,扩大合作社作用和作业范围,鼓励发展多种经营,激发贫困人口自觉脱贫的内生动力,建立和巩固生态扶贫长效机制,实现生态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让乡村“靓”起来,群众“富”起来,特色“显”出来,活力“迸”出来。(保山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 杨鹤龄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20/1102/395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