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新闻中心保山要闻 保山施甸:沿着杨善洲的足迹 追随善洲精神之光

保山施甸:沿着杨善洲的足迹 追随善洲精神之光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首流传于施甸县的民谣,不仅唱出了群众对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敬重,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60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一批批学员,走进杨善洲干部学院,聆听善洲老书记白了头发、绿了荒山,一辈子为人民服务的故事。

在善洲书记逝世的十年里,千千万万到此学习的人,纷纷提笔留下所学所思所想,学院一本本摞成“小山”的红色留言薄里,一篇篇写着学习体会的话语,写出了源自心灵的感悟:

“鲜活的事例,看得见的精神。”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造福百姓。”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就是要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全心全意服务群众。”

“学习善洲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即使走得再远,也不忘了为什么出发。”

“善洲精神,永放光芒。”

而在施甸县,沿着杨善洲的足迹,这些感悟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纸上,它早已内化成了一股前行的力量。

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段定华终其一生都在带领群众探索发展烤烟、核桃、辣椒等产业脱贫致富,在生命的最后,身患重病的他还在组织召开莽王村脱贫攻坚工作例会,晕倒前的他一心牵挂着的还是莽王村未脱贫。

全国最美农技员徐光,37岁便一头扎进田里,风里来雨里去,转眼10个春秋已逝。今年,47岁的他每天还在田里和稻农并肩作战。

“作为我们基层农业工作者来说,我们要学习更多的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更好地指导好农民抓好农业生产,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的收入,让我们的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我们广大的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施甸县水长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徐光说。 

“作为善洲书记的家乡人,我会沿着善洲老书记的足迹,在司法行政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为人民的精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全国优秀司法所长饶长海被当地群众称之为“会和稀泥的消防队员”,他总能发现农户之间的矛盾因子,并通过法律援助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困扰。

施甸县姚关镇富阳村的杨利永,一家三代人都是石匠,他和杨世祥两次自发为乡亲们免费修桥。施甸县姚关镇富阳村的杨利永说:“本来我们就会着这一行手艺,我们就去腾冲买得了料子回来,自己加工自己装,我们两个就去腾冲拉料子回来做好以后就把它装起,修好以后也是为了大家的安全。”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荡涤着人们的心灵。一个人、两个人、一群人、许许多多的人,就这样沿着善洲精神照亮的大道一起向前走着,一同携手干着。

就这样,今天的“施甸人”传承着杨善洲精神,接过了接力棒,将“不让一个民族兄弟掉队”的历史责任牢牢扛在了肩上。截至2019年末,施甸县20593户87589人脱贫退出,9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1.29%。布朗族聚居区9个贫困村2032户8326人脱贫退出,未脱贫65户22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14%。在2019年全省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中,施甸县错评、错退、漏评三率为零。

【编后语】上善若水,绿洲何其浩瀚!伴着奔腾起伏的林涛,耳旁似乎又回响起了那首动人的民谣。让我们沿着杨善洲的足迹,追随善洲精神之光,让自己有限的生命一路欢歌。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20/1010/3946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