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新闻中心社会民生 我把青春留在了江东村

我把青春留在了江东村

两年前我开始到隆阳区潞江镇江东村驻村扶贫。临行前的夜晚,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年轻人就应该到最基层的地方去锻炼。这段扶贫经历,将会是你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给我吃了定心丸,我给自己鼓劲,带着坚定的决心踏上了去江东村的路途。

工作队里我年纪最小,队长和队员们都很照顾我,我也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脱贫攻坚工作繁重琐碎,总是有填不完的数据、报不完的表,队长刘哥一次次的叮嘱我:“公司信任我们,把我们派到江东村,我们就要把工作干好、干实,要对江东村负责、对农户负责。”队长的话至今回响在我耳边。我们驻村工作队一直都辛勤地投入在扶贫工作中,但有一次却差点被上级部门通报我们扶贫工作不合格。之前的辛劳与付出历历在目,我一时间心里难以接受。当上级部门来核实时,年轻气盛的我满是委屈,却又不知如何解决。就在那时,工作队的李叔默默拿出了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他说,笔记本里写满了我自驻村以来每一天开展的工作。李叔的认真细致、沉稳、大气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向李叔学习,坚持以踏实的作风和坚毅的态度做好扶贫工作。自此之后我也像李叔一样,把每天开展的工作记录下来。两年过去了,看着一本本的记录,心里觉得踏实且满足。

在开展工作的时候,我们也遇到过很多困难和阻力,印象最深的是旧房拆除的时候,我们组织农户召开动员会,很多农户听不懂政策说明,也不同意拆除,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心里想着怎样才能尽快完成拆除任务。后来,我主动跟村委会的干部请教,每天奔走在农户家中,耐心地说明政策,磨破了嘴皮子,工作开始有了成效,有几户农户同意拆除房屋,这让我十分欣慰。然而当我偶然看到一户农户在拆除旧房时,偷偷抹眼泪,一时间我鼻头发酸,心里五味杂陈。旧房拆除触及的是农户最看重的东西——房子就是他们的根。在广大农村,房子对于一户人家来说,往往意味着大半辈子的奔波和打拼。我意识到扶贫工作不仅仅要把政策讲好,更要把农户装在心里,多为他们考虑。

这项工作整整持续了3个多月,当时正值潞江坝盛夏,天气燥热难耐,我们工作队和施工队一起帮助农户拆钢筋、抬木材、搬砖瓦……在这样的日夜相处中,我们和农户变成了最熟悉的亲人。

去年我参加了为期3个多月的市区级督查, 3个月里,我和各县区抽调的队员们奔走于芒宽、杨柳、潞江、西邑、瓦房、蒲缥、辛街和汉庄多个乡镇,每天需要完成巨大的工作量,经常通宵熬夜汇总数据,当我终于完成督查任务,回到江东村的时候,看着熟悉的父老乡亲,倍感亲切,我这才意识到,江东村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回来的时候听说经常有农户问起工作队的小洪是不是调走了,好长时间都没有见到他了,这些朴素的牵挂和问候,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

驻村两年,江东村贫困发生率从帮扶前的71.31%下降到0.41%,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的既定目标,成为潞江镇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示范者和领跑者。村里的变化远比数字更为生动,潞江镇以前一直有个说法,下雨天摩托车和人身上有烂泥的,一定是江东村的人。现在一条条水泥路修通,过去的说法也成为了历史,江东村人也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奔小康了。

更让人欣慰的是农户思想的进步,在工作队地奔走劝说下,越来越多的人自力更生,外出打工,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而我也从一名只会念文件的年轻小伙,变成了能和农户交心谈心的“村里人”。

我庆幸有这样宝贵的机会,能够在我年轻时候扎根基层,参与脱贫攻坚工作,这样的人生阅历是无价的精神财富,在我今后的人生中,也必然会带给我无限的潜能与价值。回首在江东的一幕幕,此刻心中唯有:感谢、感恩!

本报通讯员 洪瑞临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20/0615/373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