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新闻中心理论探索 赵德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认识

赵德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认识

深化对市情(包括县情、乡情、村情)的认识,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今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做好一个地方的工作,首先要认识本地区的特点。”强调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有“四个突出特点”。这四个突出特点,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全方位审视云南发展作出的科学论断,精准地抓住了云南发展的关键问题,把我们对省情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云南新实践进一步打开了视野、指明了路径。这四个突出特点,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2015年考察云南时为什么提出“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的回应,五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当时提出“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是完全符合云南的省情、云南的实际的。

保山是云南的一个州市、一个章节、一个缩影。要做好保山工作,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首先就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这四个突出特点,站在高处看远处、着眼未来看当下、跳出保山看保山,以全局眼光和辩证思维,更加清醒清楚清晰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审视自身的短板、把握自身的定位,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对保山的工作要求,切实担负起保山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的使命和责任,对各方面工作进行再审视、再谋划、再部署,使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奋斗目标更加明确、方法措施更加管用,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为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作出应有贡献。

历史上我们对保山市情的认识

1999年,中华书局出版过三大本《保山地区志》,其中有几段精辟的话从辩证的角度,论述了保山在资源与开发、人才与教育、招商引资与基础设施、贫穷与守旧等方面优势与短板同在、机遇与挑战共存、发展和滞后并存的市情,与今天所讲的保山的区位、资源、产业、文化、作风优势和交通、产业、教育、体制、观念短板是一致的。该志为建国50周年而作,断代于1990年。三十年前分析研究保山实际得出的结论,至今都是正确全面科学的,至今都有教育启发指导意义,为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市情、研究市情、推动发展、实现跨越提供了很好的教材。从保山历史发展的镜鉴和对现实的研判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优势明显、短板突出;跨越发展、开放先行;高速发展、金融为要”的实际概念和基本市情。优势明显分析了保山的优势和长处、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可能;短板突出则分析了面临的种种问题、困难、矛盾,也指明了我们工作的方向、目标、重点;跨越发展既是现实的需要,更是未来的召唤;开放先行则回应历史上保山辉煌的动因,也指明当今保山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高速发展和金融为要则说明全球化的时代,支撑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金融和科技,而不仅仅是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

“穷走夷方急走厂”“吃芒市,穿缅甸”等民间谚语、俗语民歌,讲的是开放思想,讲的是利用外部资源、外部市场,讲的是家国情怀、爱国意识。如果说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是中华民族从明代以来的开拓疆土、开拓市场,扩大空间、缩短时间最有象征意义的事件的话,那么保山走夷方同样具有上述三件历史事件一样的历史和现实价值,甚至可以追溯到比北方丝绸之路更久远的“蜀身毒道”为代表的南方丝绸之路。保山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开放发展的历史,一条路的历史,即从南方丝绸之路的永昌道到中缅公路、中印公路,再到现在的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双向通道,无不如此。道路畅通则开放扩大,开放扩大则发展兴盛。开放发展是保山发展唯一正确的选择,是保山从古至今永恒不变的正确道路。沿着开放的道路走下去,保山定能实现新时代的高质量跨越发展。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千百年来,从神秘的哀牢王国到东汉第二大郡,从南诏时期、大理国时期的经济军事重镇到明清的“滇西一大都会”,从滇西抗战的钢铁长城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滇西粮仓”,从改革开放的“走向南亚第一市”到新时代的“开放创新之城”和“滇西工业重镇”,在边地与中原的交融中,在文明与野蛮的斗争中,在封闭与开放的碰撞中,在繁华与衰落的交替中,保山人民从未忘记求进的初心、从未抛弃奋进的使命、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我们必须循着前人的脚步和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把历史的辉煌和苦难、成功和失败、经验和启示,转化为拼搏的精神、奋进的力量、跨越的成果。唯此,方能不负历史、不负人民、不负时代。

保山现阶段的三个突出特点:边疆性、前沿性、开拓性

立足市情、认识市情、把握市情,是一个地方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正确的发展思路、适宜的发展目标和有效的发展对策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像保山这样一个集边疆、欠发达、山多坝少、民族杂居于一体的地区,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谋划发展、思考未来、干好工作。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省情的定位,从地理因素、历史因素、文化因素等市情分析角度看,现阶段的保山市情主要呈现出边疆性、前沿性、开拓性三个突出特点。

第一,边疆性。保山地处滇西咽喉,毗邻两亚(东南亚、南亚)、连接两洋(太平洋、印度洋),与缅甸接壤,有腾冲、龙陵两个边境县市,国境线长167.78公里,其中腾冲被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称为“极边第一城”。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既有“边”的优势,也有“边”的劣势。优势是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借助境外资源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引外商到保山兴办企业。比如,保山积极构建“一线两园”开放格局,大力推进缅甸曼德勒经贸合作区、密支那经济开发区建设,就是借助这种优势加快发展的直接体现。劣势是山多坝少、民族杂居、远离内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循环不畅,属于发展滞后地区,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加快发展和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责任重大。由于保山的边疆性,维护边疆的安全、稳定、繁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从发展水平看,云南“属于欠发达省份”,保山则是欠发达中的欠发达地区。从脱贫攻坚看,保山是全省剩余贫困人口数超过1万人的7个州市之一,实现全市整体脱贫还需要做大量工作。从民族问题看,全市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共36种)、分布较广、居住环境恶劣、贫困人口比重大,而且不少保山人的祖上主要来自明代以前中央政权大量从中原“移民实边”,所以以汉民族和汉文化为主体,周边都是民族自治州,被称为汉文化在滇西地区的一块“飞地”,这是“边”中的一个特例,也是认识市情需要把握的一个特殊性。从生态安全看,保山境内三大水系都是国际河流,生态区位重要,是全国全省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就要求保山要在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上走在全省前列。

第二,前沿性。保山自古就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枢纽。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国际商道—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和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就是经保山出境,到达缅甸、印度乃至欧非诸国的。在云南确定的四条国际大通道和四大对外开放经济走廊中,保山处于两大通道、两大经济走廊的交汇节点,是全省唯一具有双向开放通道的州市,在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中处于前沿位置。从昆明经保山、腾冲、缅甸密支那到达印度雷多全程仅1200多公里,是中国通往南亚国家距离较短、营运时间较长、交通条件最优、行动最便捷、辐射面最广的陆上国际大通道,保山也因此历来成为中外贸易集散地和国际通商大道,被称为“古道边关”“商旅重镇”,以及西南丝绸之路上的“大聚落”“西南一大都会”等,给保山的经济社会带来了繁荣兴盛。

第三,开拓性。保山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自古以来就有崇文重教的风气、开放创新的胸怀和敢闯敢试的勇气。“塘子沟文化”证明了旧石器时代“蒲缥人”的开创性,“哀牢夷”创造了以青铜器为代表的“哀牢文化”,吕不韦后裔定居金鸡开创了“文教之先”,柳貌归汉孕育了永昌文化,明代大规模移民决定了保山人民身上具有开拓精神的移民特质,西南丝绸古道的反复开掘带来了历史上的永昌辉煌,滇西抗战铸就了民族精神,“走夷方”使人们与近代化有了亲密接触,杨善洲带领乡亲创造了“滇西粮仓”。正是这种特殊的开发历史和开创精神,孕育了“九隆传人”柳貌、蜀汉名将吕凯、“永半朝”王宏祚、回族领袖杜文秀、民国元老李根源、爱国侨领梁金山、中共云南党组织创建人李鑫、抗日县长张问德、一代英哲艾思奇、改革先锋杨善洲等一大批杰出英才。回望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哀牢归汉孕育的永昌文化、“新潮之地”孕育的开放文化、滇西抗战孕育的爱国文化、善洲精神孕育的廉政文化铸造了保山人民开拓创新的精神基因,特别是杨善洲身上独特的廉政文化特质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保山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边疆性是保山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是首要的特点,也是其他特点的基础,更是保山跨越发展的基础条件;前沿性是就对外开放中的作用而言的,是边疆性特点的拓展,是保山跨越发展的外部条件;开拓性是从保山的历史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可以说是保山的精神“基因”,是保山跨越发展的内在动力。

努力创造新时代保山经济社会的繁荣兴盛

保山的边疆性、前沿性、开拓性为保山的发展创造过辉煌的历史。大部分研究人员认为,保山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繁荣时期:东汉至三国时期,以“哀牢归汉、永昌郡设立”为标志,治理疆域和政治影响达到了顶峰;明朝中后期,以杨慎和“三张”的文学成就为标志,文学创作和文化繁荣到了巅峰水平;近代以“腾越商帮”的兴起和近代资本主义萌芽为标志,发展领先全省。

改革开放以来,保山历届党委、政府总是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和对市情的认识,分析发展优势和面临的机遇,确定符合保山实际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比如,20世纪80年代确立保山的六大基本优势,1990年提出“12444”发展战略,1996年提出“团结创新、拼搏争先、迎难而上、负重图强”的保山精神,2001年提出实施振兴工业、城镇化、科教兴保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建设“云南重要特色农业生产加工基地”“中国通向南亚陆路大通道”“云南精品特色旅游区”三大目标,等等。

2015年以来,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对保山的工作要求,保山站在新的时代高度不断深化对市情的认识,按照“2016年定思路、2017年求突破、2018年成规模、2019年再提升、2020年达小康”的总体布局,充分发挥五大优势、全力补齐五大短板、深入实施六大工程、做大做强六大产业、同步推进四化发展、努力建设六个保山,形成了“一条路子、两个前列、三城定位、四化发展、五马竞争”的总体思路,奋力推动发展空间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发展方式从农业向工业转变、发展动能从传统向创新转换,主要指标增速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开放性、聚集性、持续性、创新性、跨越性五个鲜明特点。

进入新的历史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推动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加快推进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国事访问结束到云南考察时,首站就踏访腾冲,考察和顺古镇等商旅之地,考察结束时又指出云南在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可以说保山在云南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云南考察,特别是亲临保山腾冲考察,面对面指导工作,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边疆和基层的亲切关怀,这是保山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为我们推进高质量跨越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对保山的工作要求,从全球全国全省的角度审视保山、认识保山、定位保山,紧紧抓住习近平总书记访问缅甸、踏访腾冲、考察云南的重大历史性机遇,紧紧抓住中缅皎漂港建设带来的开放机遇、东部和南部产业转移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带来的改革机遇,主动谋、主动推、主动干,坚持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努力在云南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上走在全省前列,全面落实山水田园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开放创新之城的现代化大城市发展的“三城定位”,坚持工业聚集化、农业规模化、旅游品牌化、城市生态化“四化发展”,推动五个县(市、区)既要比学赶超、各展优势,又要握指成拳、聚集力量“五马竞争”,努力创造新时代保山经济社会的繁荣兴盛。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20/0507/365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