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新闻中心外媒看保山 总书记到过的云南佤族村民李发顺家,有何动人故事?

总书记到过的云南佤族村民李发顺家,有何动人故事?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赴云南考察,来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寨子看望乡亲们。

在这个已经脱贫摘帽的村子里,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户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很多问题十分关注。他还走进了佤族村民李发顺家察看,了解居住环境,并同李发顺一家聊家常,详细询问脱贫情况。

李发顺,这个普通的佤族村民,究竟有何自强不息的动人故事?阳春三月,记者再次走进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寨子,找寻答案。

亲人不离不弃

“我做梦也想不到,总书记会来到我家,关心我们的生活,细致到住得暖不暖,吃得好不好,孩子学费怎么办。” 44岁的佤族汉子李发顺感慨万千地说。“我们全家心里一直感到热乎乎的,太激动了,太幸福了!”

今年1月19日,在司莫拉佤族村民李发顺家,习近平总书记现场压模做了俩印上“福”和“囍”的大米粑粑。总书记离开村庄后,满心欢喜的李发顺把两个粑粑收藏了起来,把珍贵的合影照片挂在了墙上。一连几日,李发顺全家都沉浸在美美的幸福里。

李发顺从小在中寨司莫拉村长大,因为家里穷,他读到初中就辍学外出打工。腾冲周边的芒市、盈江他都“闯”过,有时是泥水匠,有时是矿上的洗矿工。

2010年厄运降临,李发顺出车祸导致严重颅内损伤,在医院躺了两三个月,用光了家里所有存款,还欠了4万多元的债务。出院后,他的四肢只有右胳膊能动,被鉴定为肢体残疾二级。当是,医生认为他可能站不起来了。

李发顺在家编织的工艺品。龚祖金 摄

为了防止肌肉萎缩,妻子杨彩芹用绳子绑着他练习走路,一步一挪地给他提着腿向前,日复一日地锻炼一年多。自己又坚持康复锻炼三年后,才丢掉了拐杖。

李发顺一家六口,上有两位年迈老人,下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需要负担父亲慢性病的医药费,孩子的学费、生活费,这场车祸无疑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2014年,李发顺家成为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那个时候,家里没啥挣钱的门路,最困难的时候连孩子的书本费都拿不出。

“当时太悲观了”,李发顺回忆起来,坐在一旁的妻子杨彩芹也眼泪汪汪。杨彩芹老家是芒市的汉族,俩人在打工中认识。娘家不同意这门亲事,嫁过来时没有陪嫁,娘家也没来人。

丈夫发生车祸后,担子全部压到妻子身上,杨彩芹在家照顾了李发顺一年,等他自己能走动了,才敢到县城洗碗当服务员。刚开始,老板给杨彩芹一个月900多元工资,因为她实诚肯卖力,渐渐涨到1800元。最近几年,李发顺身体好些了,杨彩芹才到广东东莞的工厂去打工,一个月净挣2000多元。出车祸十年,李发顺花了医药费十多万,杨彩芹在家里撑起了半边天。

提起当年的心酸经历,杨彩芹的泪水很快盈满了眼眶。她说,当时去打工,迫切需要一份收入,来维持李发顺的医药费开支。最难的时候,她每个月领了工资,只给自己留50元钱,其余全部寄回来。“家里老人、孩子都眼巴巴地盼着这一点点生活费啊!”

自己不曾放弃

命运虽然坎坷,但李发顺并没有颓废沉沦,他一直在找“活路”。

车祸后三年,他慢慢能丢掉拐杖在平路行走了。妻子外出打工后,他试着骑电动三轮车走村串巷,去当地街子上卖水果。“路都走不稳,怎么去做生意?”面对旁人的疑问,李发顺乐观地回答:“这世上好人多啊,经常有人帮我抬上抬下。”

后来,李发顺又改行去做工艺品卖,但因手不灵活,一天也只能干别人半天的活,也赚不了几个钱。

李家的粑粑。龚祖金 摄

这几年,李发顺家每年都要做几百斤的大米粑粑,拿到集市上卖,还有一部分则是乡亲们送来大米,托他“来料加工”,他收一点合理的加工费。整个中寨就李发顺一家在做,模子的花样就有几十种。不只会做粑粑,李发顺还学会了理发、竹编、配钥匙、修鞋子,努力增加家庭收入。他总结道:“用泪水博得别人的同情,不如用汗水赢得别人的掌声。”

李发顺常说:“再困难,家里也都种着田,饿不死的!”夫妻俩最骄傲的一件事是,在这十年间,即便是家庭最困难的时候,两人苦死累活,家里的田也从来没有荒过。

2017年元旦,李发顺从亲戚手中借款2000元发展生猪养殖。凭借参加培训时学到的养殖知识,几个月后,就出栏了5头肥猪,后又购买了5头,育肥后又全部出栏……一年下来,他家一共出栏了15头猪,养殖总收入达到2万余元。

李家院子一角。龚祖金 摄

说到自家养的猪,李发顺一脸骄傲。这些年,他利用自家闲置的老房子、老院子盖起了三处猪圈,总共养了26头猪。2017年,李发顺家通过养殖和妻子外出务工增加了收入,脱贫出列。

慢慢的,养猪已经不能满足李发顺的目标和规划了,他又利用三家村的地理环境优势养殖土鸡。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土鸡蛋和土鸡也成为了李发顺家收入的一大组成部分。不止如此,李发顺还多方筹措资金,购买了碾米机、粉碎机、小钢磨、灌肠机等,不仅方便了邻里乡亲,也增加了家庭收入。

李家大门。龚祖金 摄

多年来,李发顺夫妻俩始终卯足了劲地干,因为两个孩子是他们的希望、拼搏的动力。女儿如今已是北方民族大学的学生,儿子在腾一中就读高三。

李发顺刚出车祸时,女儿上六年级,儿子上三年级,两口子还是咬牙供着,宁肯借钱也不辍学。老师帮着买作业本、社会好心人捐助、大学生助学贷款等,助力孩子继续学业。今年1月19日,两个孩子当面向总书记报告:一个想读研,将来报考公务员为人民服务,一个想报考军校,立志从军报国。

不向生活低头,不向命运低头,是李发顺夫妻的真实写照。当日,习近平总书记曾询问李发顺还有什么困难。他回答:“没有困难,党的政策好,我们努力把孩子供出来!”

李发顺家的院落。龚祖金 摄

扶贫情暖人心

李发顺家的房子总共盖了三次:出车祸前盖了一部分,2014年和2018年盖了其余两部分,一次比一次盖得好。同样在2014年,他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提供了1.2万元危房改造补助。

如今,两个上学的孩子是否还会给这个家里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一家人还有没有返贫的隐患?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李发顺家时,特别关注这些问题。

李发顺的家。龚祖金 摄

李发顺说,孩子教育的事情,总书记问得最多。李发顺算了一笔账:读高中的儿子,每年能得到包括国家助学金、生活补助、学杂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各项补贴,一共有7900元左右;读大学的女儿,能得到包括助学金、学费奖励等8000元左右的费用补贴,还能得到每年6000元的助学贷款。这些政策扶持,基本上能够保障了两个孩子上学和生活的花销,家里负担轻了,孩子们也能心无旁骛地搞学习。

李发顺的女儿李连欢说:“我现在只管专心学习,没有后顾之忧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强调,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要做到“四个不摘”: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这一点,李发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虽然已经脱贫两年了,但一家人在医疗、教育、养老、住房、产业帮扶等方面受到的帮扶力度一点都没有减弱。这让他更加坚定了信心,巩固脱贫成果,尽早实现致富。

司莫拉外景。龚祖金 摄

“奋发图强兴家业,奋勇拼搏奔小康”。李发顺家中堂的这副对联,最好地诠释了李发顺一家自强不息、不等不靠的奋斗精神。他家的脱贫故事,是整个清水乡乃至腾冲市脱贫路上的一个生动缩影,它见证了不计其数的困难群众,在政府的倾情帮扶和自强自立的共同努力下,过上了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云南网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龚祖金 杜加从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20/0311/350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