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历史文化本土文学 最爱腾冲人间烟火气

最爱腾冲人间烟火气

腾冲渐渐进入冬天了。

腾冲的冬天似乎格外冷,寒风呼啸,冰霜满天。

天寒岁暮时,一缕缕烟火肉眼可见。

说起烟火气,总会很容易想到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场景。 “厨下烹鲜,门庭成市开华宴;天宫摆酒,仙女饮樽醉广寒”从古至今,“民以食为天”深入人心。在腾冲,最喜爱饮食文化中那缕缕烟火,治愈心灵的烟火。

清晨的烟火,慰孤独。

老家门前有家早点铺,铺子不大,20平米的屋内摆了四五张桌子,走廊上摆着三个煤气炉子,炉子上的钢锅里永远是热气腾腾的,旁边简易的木板搭成的灶台上放着锅碗瓢盆,不时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在清晨的雾气氤氲中,脆生生的飘出很远。早点铺的老板是个40岁左右的婆娘(对已婚妇女的称谓),眉清目秀,手脚麻利,干起活来就像风一样,忽的跑这里一下,忽的跑那里一下,似乎总有充沛的、用不完的精力。

六点左右,早起上学的孩子们,喜欢来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早点,或饵丝、或米线、或面条、或饺子,有时还会有闻名遐迩的稀豆粉。三三两两,七个八个,大家围着热腾腾的炉子站着,使劲烘烤着冻僵的小手,不时跺着脚。一会功夫,早点端上桌,虽说只收一半钱,但数量一点不少。撒上葱花、放上芝麻油、蒜油、辣子油等各种调料,搅拌几下,合着凛冽的寒风一起下肚,五脏六腑全都舒服了个透。边吃边笑,边笑边急,孩子们急匆匆的来了,走了.......

接着,早起务工的人们来了。停了摩托,摘下头盔,手套,口罩,大声来句:老板,来碗饵丝,加一块钱的冒子。老板笑盈盈的答应着,分分钟冒着热气的早点便端上桌来。于是,围坐桌旁,几个人吃着早点,交流着各自的生活,倾诉着生活的不易,换来互相调侃的快乐。吃罢,向老板娘挑逗式的吹吹口哨,重新戴上口罩、手套、头盔,踩响摩托,奔向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各个角落......

这样的地方,烟火气会野蛮生长,催化出人情味。

这个冬天的清晨,因了这冒着烟火气的早点铺,因了这有人情味的老板娘,大家不再孤独。

傍晚的炊烟,抚焦躁。

腾冲人的家里,许多都留有柴火灶。虽然越来越多的家用电器走进千家万户,但腾冲人最留恋的,还是那老式的柴火灶,那弥漫着松香的厨房。

小时候,我最喜欢蹲在灶门前(腾冲人烧火的地方)看妈妈做饭。听着灶里的柴火噼里啪啦的响声,不时有颗颗火星溅出。闻着木炭发出的阵阵松香,看着灶前锅里升起的层层蒸汽,肚子会不由自主地生出对饥饿的敬畏。柴火灶做饭是慢的,快不得,你得一块块添柴,耐心地等着,等着烟火弥漫,等着冷水沸腾,等着饭菜冒出柴与火的香味。实在等不得,便往灶里丢上几个土豆或红薯,慢慢地等着,目睹着生与熟的变化。在这耐心地等待中,所有的焦躁都趋向平静。

整个寨子响起锅铲的炒菜声、碗筷的撞击声、热水的咕噜声、母亲呼唤孩子吃饭的声音......各种声音交杂在一起,很乱很乱,却让人莫名觉得心安,让人瞬间超脱于现实生活中的疲倦。

生活的喧嚣让我们焦躁,总是火急火燎地想要追赶什么。这个日落黄昏,缥缈的炊烟让我安静。

深夜的灯火,愈疲惫

夜已深,你还在路上奔波。料峭的寒风吹过,脖子忍不住缩了又缩。

家门口,抖落一身寒风,轻轻推门,总有一盏灯、一盆火,在等着你。

腾冲许多地方还保留有火塘,尤以猴桥、明光、滇滩三地为多。每到傍晚,家庭主妇早早便把火生起来,整个家变得温暖起来。晚上,一家人总喜欢围坐在火塘旁,或说说今天的趣事,或讲讲明天的打算,或谈谈孩子的教育,温馨热闹。孩子们总是坐不住,又舍不得离开,便把土豆、玉米、红薯、栗子等埋在火堆深处,不时翻看、翻看,惹得大人们阵阵呵斥。直到火塘灰里传来扑鼻的清香,才被允许翻看,“啪啪”地拍拍灰,撕成两半,心满意足地吃着,大人们才得以继续聊天。

冬日的寒冷,在暖暖的火塘旁,消失殆尽。

没有火塘的地方,家中也总备有热乎乎的火盆、火炉、饭菜以及明晃晃的灯光,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为你,撑起一方晴空。

白天的我们,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磕磕碰碰。只要回家,那温馨的灯火,热腾腾的饭菜,还有母亲一直等待的眼神,你就能卸下满身防备,褪去所有的疲惫。

心若安详,哪里都是故乡。

在腾冲,那缕缕烟火气,让你找到家的感觉。

又是一年年关近,腾冲烟火气,等着你回家!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19/1210/315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