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龙陵县龙陵新闻 龙陵县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园林城市

龙陵县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园林城市

青山串如意 绿水绕城郭

——龙陵县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园林城市  

p1_b

朱昌维 摄  

龙陵县在新一轮城市扩容中,围绕打造“山水可望、乡愁可寄、文脉可寻的山水风光城市”目标,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棚户区改造和“四创两争”为契机,以东河、西河治理,东坡森林公园、龙山湖公园建设及棚户区改造等重点工程为抓手,不断优化城市生态服务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生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基本形成城市建设特色化、生态化、区域化、主题化、功能化的“五化”格局,一座新妆靓丽的县城正在崛起。

既要颜值更要气质

龙陵的城市建设聘请了新加坡雅思柏设计事务所等国内外知名设计单位参与,以“5A级旅游城市”为标准,突出河、山、路、园、城“五元素”,依托西山坡、黄土坡、长岭干坡、文笔坡、云龙山5个山体公园和东河西河生态湿地、城市道路绿化廊道,着力打造“青山串如意,绿水绕城郭”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园林城市。围绕这一目标,坚持规划引领,多规合一,着力推进城市生态化发展,融合“山、水、田、园、城”等要素,做好城乡融合、产城一体互动文章,构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城市空间格局,打造“文明龙陵·魅力雨城”。

相继建成县城龙华路西段、东坡森林公园(一期)、龙山湖公园、玉缘公园、体育广场、抗战纪念广场等公园及广场和县城供排水工程,市区内强弱电全部进入地下管廊;开工建设龙玉大道、东坡森林公园(二期)、龙山湖公园(二期)、石斛小镇和健康(温泉)小镇;规划建设县城“生态肾”东(西)河湿地,为城市缀上新景。让百姓“赏黄龙美玉,嗅石斛花香,沐温泉神汤,游‘天然氧吧’,品抗战文化”,提升城市品位。

2018年末,县城建成区面积达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5.4万人,城镇化率达32%,县城绿化率达38.76%,绿化覆盖面积236.28公顷;县城公园数量由1978年的0个增加到9个,人均公园面积达10.5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保持在10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5%,城市主要功能更加完善,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程度明显提高。

“龙陵坚持绿色发展道路,打造生态屏障,做好蓝天青山碧水文章。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的整体规划,财政投入每年以两位数增加。”龙陵县政府主要领导说。 

产业支撑提升品位

按照产业是城市的“骨架”,人流、物流、资金流是城市的“血液”,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精、气、神”的理念,在产业布局上,龙陵着力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投资商搭建创业平台,构建以工业园区为支撑的环城经济圈。

在以县城为轴心的60公里范围内规划建设了龙陵硅工业园、黄龙玉文化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重点发展绿色水电硅材,打造硅基新材料全产业链。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园,重点扶持发展石斛龙头企业云南品斛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石斛系列产品品牌经营、养生体验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石斛全产业链。依托黄龙玉产业园,重点布局黄龙玉加工销售、文化体验、玉雕培训等产业,已有1800多户商户入驻园区创业,在全国23个省市及港澳台地区建立起营销网络,从业人员达15万余人,年交易额32亿元,形成了以龙陵为轴心、辐射周边乃至全国的黄龙玉全产业链业态。目前,全县入园企业达60户,其中落户保山工贸园区龙陵“园中园”4户,高新技术企业5户,规模以上企业38户。

按照“布局集群化、产业特色化、建设项目化、形象品牌化、发展差异化”的思路,培植了以温泉经济为依托的产业群,着力开发邦腊掌、热水塘、黄草坝等六大温泉,形成各具特色的温泉文化产业群。构建起以毗邻县城的邦腊掌温泉为龙头、黄草坝、热水塘等10多个温泉群,一泉一风景、一泉一个经济增长点的温泉产业链,吸纳3万余农民发展二、三产业,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龙陵实施“内涵式提升”和“外延式扩张”两步走的举措,推进城市建设。计划2035年以前,提升中部老城区综合服务组团,拓展北部康养居住组团、南部特色产业发展组团和东北部远期发展组团,力争到203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8.4万人,建成山灵水秀景美、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精致县城。

全民参与共创文明

“我们龙陵环境优美,城市干净,环卫工人全天候保洁;人行道和慢车道平坦顺畅,机动车都礼让行人;路边单位的公厕全部免费开放,生活越来越舒坦了。”说起龙陵这几年的变化,市民张先生倍感自豪。

去年,龙陵开展了“省级文明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四城同创”,制定了实施方案,坚持挂图作战,将县城5个城市社区划为160个网格进行管理,形成四级联动、分级负责、共创共建的工作格局。建立起县级领导、部门、社区、居民小组联动共创、分片包干的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2018年11月龙陵县入选第四届云南省文明城市,2019年被命名为第九批省级园林城市。

各个城市社区制定了村规民约,用制度来规范居民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行为,利用户主会、居民大会经常性对群众开展珍惜人居环境教育,提高居民的自觉性。如今,居民都能自觉做到把分拣后的垃圾分类倒进收集房或垃圾桶里,生活污水排放进排污沟内。不少居民小区和村寨的老人还自发成立了义务环卫队,会同2000余名志愿者,监督环境卫生,打扫公共场地,维护公共绿地。在这支“环境美容师”的带动下,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行动中。经常到滨河公园锻炼的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出于对城市的热爱,她和10多个退休老人组成了义务护绿小组,对社区行道树、绿化小品、公园里的花草树木进行保护,防止树木花卉遭受人为损毁,已经坚持5年多了。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一大批农民成为新市民。“为了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我们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抓手,以广场文化、楼道文化为载体,开展了‘创建文明城市 争做文明市民’活动,以‘广场舞大妈’为骨干,编排了一批‘讲文明树新风’的文艺节目进行演出,对不文明行为,加以劝阻、引导,让广大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龙山镇文化站站长陈凤云说。

传统文化的厚植,文明创建的深耕,争先创优的持续“发酵”,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市民的素质。全县先后涌现出了一批省、市、县级道德模范,评选出国家、省、市级文明乡村(镇)21个,省、市、县级文明单位72个,助推了城乡一体化建设。

从一个房屋陈旧、道路坎坷、交通梗阻、交易无市、拥挤不堪,有城镇人口5000余人的“大寨子”,发展到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客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的边地新城,龙陵的广大群众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19/0709/285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