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新闻中心社会民生 百姓笑脸映出大地容颜

百姓笑脸映出大地容颜

近日,记者一行在龙陵县碧寨乡麦子坪村采访产业扶贫工作时,村民陈兴会喜滋滋地对记者说:“过去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种植重楼让我发了家。前几天刚卖了100多斤重楼,每市斤195元 ,收入2万多,今天又出售了4300多株3年龄的重楼苗,每株3.5元,收入16000多。到10月份收第二茬重楼,能再赚7、8万,我家就是10万元户了,好日子才刚开始呢。”

陈兴会是麦子坪村荆竹坪寨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全家4口人靠着几亩薄田瘦地“盘”吃穿,日子过得十分艰难。2016年初,陈兴会一家依托产业扶贫,用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种植了3亩重楼,去年刚有产出便摘了“穷帽”。按当前市场价格,他家明年的重楼亩产值预计10万元以上,实现小康就在眼前。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何树林介绍,脱贫攻坚启动以来,我市把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产业选择精准、项目实施精准、政策扶持精准、受益对象精准,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何树林说,我市产业扶贫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稳定巩固粮食产业,大力发展果蔬产业,巩固提升蚕桑、茶叶、核桃产业,加快推动咖啡产业,突出重点培育中药材产业,提升烤烟、香料烟种植水平和质量,加快畜禽规模化养殖等,多种方式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今年一季度,粮食、蔬菜、水果、甘蔗、蚕桑、咖啡、茶叶等种植,分别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83437户343699人、11667户42784人、2315户10956人、4234户16795人、2159户8947人、577户2402人、24161户97763人。

抓牢产业覆盖和新型经营主体覆盖“两条主线”,特色产业对贫困乡、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实现全覆盖;培育发展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带动增收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每个有劳动能力、有产业发展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至少与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合作关系,使贫困户“有业可从、有企可带、有股可入、有利可获”。实施了贫困县“一县一业”、贫困乡“一乡一特”、贫困村“一村一品”三个推进行动,支持引导贫困县明确主导产业、贫困乡明确特色产品、贫困村明确主导产品,每个县(市、区)至少打造1个扶贫主导产业,每个贫困乡至少培育1个特色产品,每个贫困村至少明确1个主导产品,实现产业对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覆盖。

五县(市、区)共同发力,因地制宜的探索符合本县(市、区)的发展带动模式。隆阳区建立了“母猪寄养”“仔猪(母牛)赊养”“仔猪托养”等有代表性的产业扶贫模式,为贫困户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脱贫保障;施甸县实行“政策+资源”“企业+市场”“能人+托管代养”“集体经济+共建共管”“捆绑抱团+合作经营”等带动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腾冲市探索了“荷花湾模式”“十里荷花”“三绑双带四赢”等模式,加快产业扶贫步伐;昌宁县推出了“土地租赁+返聘务工”“挂包帮带+保底分红”“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扶贫模式;龙陵县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肉牛养殖“一贷二保三补贴”等模式。如全市12个规模农业示范项目就成功流转土地14.43万亩,吸纳当地就业人员11916人,带动农户20698户6578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778户9831人。

各县(市、区)通过大胆探索,积极实行“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推行动,实现了每个贫困村都有1至2个扶贫主导产业。通过以产业发展为载体,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让贫困村有了新型经营主体,截至目前,全市培育新型经营主体5342家,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83330户347449人。巩固提升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营水平,培养发展“种、育、播、耕、防、收、烘、储、加、销”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个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合作经济组织。围绕扶贫项目实施精准,在已有的860个村级施工图、72个乡级路线图、520个县级项目库中开展优化项目库产业设置行动,确保贫困户有增收产业项目。以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贫困户为重点培训对象,开展产业扶贫培训1284次60877人,实现有培训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掌握1门以上就业创业技能。把产业扶贫典型案例和模式推广作为指导各地开展产业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总结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服水土、接地气的成功范例,发挥出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

隆阳区丙麻乡老南村作为一个以佤族为主,汉族、白族、彝族混居的省级贫困村,曾是一个“干部眼望四山愁断肠、村民风来雨去度时光……”的“老难村”,几年来该村创造性地探索出了户均一口水窖、户均一亩烤烟和人均一头黄牛的“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充分发挥了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和“管长远”的作用,变成了“烟香橘甜、猪肥牛壮”,人均纯收入过万元,阿佤人民天天唱新歌的富裕村。

市农业农村局规划科科长张桥永介绍,老南村只是全市通过产业扶贫让贫村变富村的一个典型。几年来,全市通过大力推行明确“一个思路”、抓牢“两条主线”、实行“三个行动”、 做到“四个强化”、开展“五种模式”、建立“六有机制”的产业扶贫减贫带贫工作,加快了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攻坚步伐。到今年一季度,全市产业扶贫资金投入额达27957.3万元,全市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户85708户357575人产业覆盖比率达100%,实现了413个贫困村产业全覆盖。

“产业扶贫让一个个贫困村摘了‘穷帽’,给千万户贫困群众带来增收的喜悦。群众的笑脸灿不灿烂,很大程度上也意味着产业扶贫的效果好不好。”何树林说。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19/0423/267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