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新闻中心社会民生 疏浚城市“血管” 实现水清岸绿——保山中心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综述

疏浚城市“血管” 实现水清岸绿——保山中心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综述

p2_b

红花河治理前

p3_b

红花河治理后

p4_b

西大沟治理前

p5_b

西大沟治理后

p6_b

大小桥河治理前

p7_b

大小桥河治理后 

水是城市的灵魂。如果说面状水体是城市的眼睛,那么线状河道便是城市的血管。在保山中心城市,红花河、西大沟和大小桥河这三条城区主要河道穿城而过,如同汩汩流淌的血液,曾经浸润着装点着这座城市。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老旧的城市基础设施已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河水清清、流水潺潺的景象逐渐走出居民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眼前水体发黑,垃圾漂浮,蚊蝇纷飞的臭水沟。它们犹如三道“疤”,不仅困扰着居民的生活,而且影响了整座城市的形象。2016年,这三条河道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公布为全国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一场彻底的整治行动势在必行。

事实上,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市把城市生态化作为我市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加以实施,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体要求,一场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的黑臭水体歼灭战和长治久清的持久战在保山中心城市全面打响。

合力共治——构建良好工作格局

黑臭水体整治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只有全面统筹、科学施策、协调推进才能全面打赢这场攻坚战。2018年12月,我市出台了《保山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市、区两级分别成立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部门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压实责任,层层落实。

为发挥党委政府的主体作用,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统筹协调,我市全面落实四级“河长制”,沿河设立了信息公示牌、安装了视频监控摄像头,并聘请10余名社会监督员负责号召群众积极参与维护河道整治工作。同时,建立了群众监督举报核实整改机制、水质定期监测机制,沿河排水口日常监督机制等,为河道监管整治工作提供了保障。 

随着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启动,一场场与河道治理工作相呼应的有形、无形的“清河行动”也全面展开。为了让群众了解、参与并支持黑臭水体整治,我市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在河道沿线布设信息公示牌,在全国城市黑臭水体监管平台、政府门户网站,公布黑臭水体治理情况等,面向社会公开有关信息。对水事违法行为,我市加大了查处力度,累计查处违法行为8件,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4份、限期改正通知书3份。投入人力700多人次、机械及车辆20多台辆,对河道两岸的垃圾进行全面清除,拆除河道周边两违建筑1.19万平方米。

市、区合力共治,各部门协调联动,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构建了我市整治黑臭水体的良好工作格局。

治标治本——水里岸上同时着力 

“几十年堆积而成的顽症,一旦要根除,难度可想而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黑臭水体整治工程驻场工程师杜亚龙说道。三条河道在老城区段基本为暗埋段,长度占总治理长度的55%,暗埋段情况复杂、排污口多、两岸建筑物密集,导致清淤、截污等工程难度较大。面对困难,我市大胆突破常规,治标与治本同时着力,在水里与岸上下足功夫,强力推进黑臭水体综合整治。

由于河道自建成后从未开展过系统的清淤工作,河道大量的污染底泥是个潜在的巨大污染源。因此,要通过采取内源治理的方式,将沉积多年的底泥彻底消除。经充分论证,清淤工作分三步走。第一步,通过科学检测,判定重金属及有机质含量水平。第二步,妥善清淤。在保证河床行水通畅的前提下,实施清淤疏浚。第三步,清掏出的淤泥,统一进行脱水固结,保证出泥泥饼含水率低于60%后,送至垃圾填埋场卫生填埋。然而三条黑臭水体全线淤泥平均深度达0.8米,最深处达两米。加之,老城区河道多被盖板掩埋,清淤操作空间小,通风条件差,有毒有害气体含量高,导致很多河段难以施工作业。针对这些问题,我市采用敞开段机械干式开挖及人工辅助清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清淤,暗埋段则主要采用人工清淤,并通过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收运与处置体系、打捞体系,彻底消除内源污染。

“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排口,核心在管网”。雨污水排水体系的不完善是导致大量城市污水直接通过暗埋河段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污染、全年黑臭的主要原因。要治本,关键在于控制入河污染物,做好截污工作。通过反复摸排核实,共清查出各类排污口1252个(组),对应清查结果,我市根据河道现状条件,突破传统埋管的方式,实施沿河挂管、河床埋管等截污方案,做到全线截污。 

针对点源污染,我市主要通过河道两岸截污管建设,雨污混接改造、污水管网完善等工程措施实现旱季污水全截流、全处理;针对老城区合流制区域采用末端集中调蓄的措施实现雨季污染物减量最大化;在分流制区域,主要对沿线的建筑小区、公共建筑、道路、沿河两岸等采用雨水花园、植草沟、绿色屋顶、透水路面、生态缓冲带等源头海绵治理措施进行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

截至目前,三条黑臭水体已完成清淤24.52千米,6.49万立方米。通过实施控源截污工程,敷设沿河干管21.69千米,对21处雨污混错接点进行了改造,沿河已实现了雨污分流。 

人水和谐——着眼循环持续发展

在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我市不仅治标与治本同时着力,而且兼顾到了目前与长远、修复与美化的关系。对沿河两岸进行景观打造,实现黑臭河道治理技术与景观效应协调一致,形成人水和谐的生态水系。

以“生态处理、循环持续发展”为原则,我市利用生态循环的方式对三条河道进行整治。在大小桥河青华街道段及红花河南侧河畔,分别建设了防护绿化带和景观绿化带。西大沟白衣寺附近段沿河配植了特色乔木、铺设了彩色透水砖、安装了青石栏杆,把原先人人掩鼻而过的河畔变成了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对于红花河大保高速以西段河道水环境品质与生态效益不佳等情况,通过增设拦水坝进行蓄水,并增设生态浮床以及曝气设备,强化生态修复功能。

黑臭河道旱季无水流动,缺乏足够清洁的水源补充也是导致河道水质严重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市采取活水保质的治理方案,调度北庙水库的水和转输易畴河河水对西大沟进行补水。同时,通过建设1000立方米/日、100立方米/日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各一座,600立方米/日一体化污泥脱水压榨设备一座,提高污水厂出水水质,维持景观水体所必需的水动力条件和水质条件,使河道具备长期保持景观水体的必要环境条件。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投入资金1.42亿元,圆满完成2018年底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的目标。如今,3条河道水质持续改善,雨污分流率显著提高,部分河段逐步实现了水清岸绿。并且通过调查,三条河道的综合公众满意度均达到了100%。

本版图片由杨健、杨桦、市住建局提供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19/0327/262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