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历史文化本土文学 那些洒落在黑惠江畔的童年琉璃

那些洒落在黑惠江畔的童年琉璃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工作要忙。生活琐碎,人事复杂,忙碌之余,总有往事涌上心头。童年的音符总会在脑海中跳跃,童年的琉璃总会在心底里闪烁。那些洒落在黑惠江畔的童年琉璃,是生命中最美好的记忆。

守水趣事

我的家乡在偏远的珠街,在遥远的黑惠江畔。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家乡不通电,不通路。水资源更是缺乏。家乡的人们种庄稼就是靠天吃饭,雨水多的年月里,庄稼收成就好,反之,一年中的庄家都不够一家人糊口。平日里的饮用水就是靠村里的两个活水源——两个小水塘供应。村庄后面的小山脚下有一片茂密的小竹林,水塘就在浓密的竹林里。说是水塘,其实很小,塘口只有脸盆那么大,泉眼更是小,只有几个拇指粗的小水口,从石缝里挤出的那一滴滴清凉的地下水就是我们生活的甘露。春夏秋冬,四季轮回,这里是村庄里最热闹的地方,也是孩子们的天然乐园。大人们忙于干农活,守水的差事就由我们这伙小娃娃来承担。放学了,伙伴们飞奔回家,提着盛水工具——铁桶、塑料桶,瓢等,争先恐后地爬到小山脚下,为的是能尽早取水回家。由于出水量很小,有时等一两个小时都舀不满两桶水。大家就按照先后顺序,把那些盛水用具一一排队。到水溢满小水塘就依次去打水,等排在前面的人家打满了,第二个才得上前等。虽然,等待的时光很长,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这是最好的差事。在等水溢满的时间里,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玩耍打发这无聊的时间,这是记忆里最清闲最快乐的时光。有时大家约着一起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跑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可依旧开怀大笑;有时,大家凑在一起看泛黄的连环画,为书里的主人公讨说法,评道理,天马行空谈理想;有时,伙伴们之间也会有小矛盾产生,但那都不是事,拌嘴过后大家又开心的玩在一起谈天说地……直到天黑了,小伙伴们才提着、背着金贵的水回家,一天的生活就在落日的余晖中拉下帷幕。

放学割猪草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上小学那会,不但人吃的粮食缺乏,就连牲口吃的那些草料也不多。小伙伴们在上学的时候就会顺便把竹篮、镰刀背着去,藏在放学路边,放学就可以直接割猪草。这样做为的就是节约时间,尽量做到学习和做家务两不误。现在想想都觉得儿时的我们读书是那么自觉,这或许是听信老师和父母的教导的原因: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不读书你就无法去外面看世界。于是我们拼命读书,努力读书、抓住每一寸休息的光阴啃食书本知识。放学后,书包是从来不背回家的,因为背回家也没时间做,课余时间被割猪草、做饭、打扫卫生等这些繁杂的家务霸占了。老师们也知道这一点,在上课时间就严格要求学生把知识在课堂上一一消化掉。这样的习惯一直影响着我的一生,直到今日,我总会要求自己办事要注重效率。

黑惠江畔捞鱼

黑惠江,不知是谁给了他这个美妙的称呼,挺顺口挺亲切。童年时,黑惠江与其说是江,倒不如说是河。常听大人说,每年都会有一次“鬼闹江”。我们小孩可不理会名字的由来,只是每天不忘记问长辈们,“鬼闹江”到了么。长辈们被问烦了,就说只要看见江水变浑浊就是了。哦,就这么判断,于是每天上学、放学,都会朝学校下面那条静躺着的黑惠江望上一阵子,心底期盼江水快点变浑。回家也不闲着,备好工具:一只粪箕、一个口袋、一顶竹叶帽。

盼到了,终于盼到了江水变浑。邻里村寨顿时热闹了,大人们赶紧背上背篓,直往江边跑。我们也不落下,光着小脚丫从大山头直冲到江边。江边挤满了来捞鱼的人们,叽里呱啦,伴着江水的汹涌声,一阵又一阵。江水浑浊不清,看不清鱼儿,小孩们则学着大人的样子把粪箕往水里一放、一提,有鱼,此时的鱼不怎么活跃,最容易捞了。孩子们在水浅的地方捞,识水性的大人们则在江中忙碌。不到一小时,大家都满载而归。回家变着花样烹制鱼:煎着吃、煮着吃、吃不了的腌制成酸鱼(和玉米面揉在一起)……一次“鬼闹江”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期盼、多少欢乐……渐渐地,“鬼闹江”的次数递减,由每年一次到两年一次,又有两年一次到五年一次,再后来竟然消失了。直到小学六年级了,好奇的问老师“鬼闹江”怎么回事,怎么就消失了?老师笑笑,用一节课的时间给我们讲了,记不清当时的细节,只是隐约记得,由于六七月是雨水季节,江水猛涨,浑浊的江水造成鱼儿呼吸困难,好多鱼儿就会浮出水面呼吸。哦,原来如此。

放牛拾菌

儿时的一切似乎与学业不沾边,大山是课堂,而大自然就是那一本厚重的书,是底蕴十足的书,山里的我们总能在这本大书中寻找到无限的乐趣。打柴、摘野果、摞松毛、放牛、拾菌……六七月份,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季节。雨水过后,湿漉漉的山里,各种菌类破土而出。小伙伴们赶着牛穿梭在茂密的树林中,厚厚的干松毛下面,菌子们探出头张望外面的世界:青头菌、奶浆菌、鸡油菌、马屁泡、黑鸡枞……欣喜若狂的我们小心翼翼的扒开松毛,轻轻拔起菌子,凑近鼻尖闻闻,清香湿润的味道钻入鼻孔。馋得我们舔了舔菌子,而后便立刻行动起来。赶紧找明油(松脂)、干树枝,生起火,等烧出火炭时,便把新鲜的菌子放上去,边烤边撒上些许盐,火堆“滋滋滋”的响,随即是一阵阵喷香萦绕鼻尖,小伙伴们迫不及待下手去抓,真好吃,“香香的、脆脆的、润润的”,口感好极了,这是最美味的午餐。待吃饱了,便把剩余的拿回家炒炒吃。大自然毫不吝啬,每天都会让我们满载而归,各种各样的菌子就是丰盛的晚餐。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在那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心中油然生出感怀,感恩大自然馈赠的美食,让我们填饱肚子。现在想想,那可是美味可口的绿色生态食物。

渴望小人书

在通讯不发达的山村,我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书。我的老师们也把这样的话语贯彻着整个课堂:“好好读书,将来走出大山看看那外面的世界”。于是,年幼的我们就在学校破旧的图书室里翻看那些泛黄破烂的连环画——那是我们最珍贵的儿童读物。偶尔也有家境相对富裕的人家,外出时给孩子买本小人书,那是最奢侈的礼物,令同龄人羡慕嫉妒的。记得我家邻居是个拥有高中学历的乡村干部,一出差就会给她的宝贝女儿小琴买一本书。小琴也为此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偶像,大家争着和她玩,小琴倒也随和,把她的小人书拿出来,学着她妈妈的样子给我们念。那是最幸福的读书时光。我是多么渴望自己也拥有那样的书。我们的小学语文老师最懂孩子们的心声,他会时不时和他那些同仁们借或者要来一些旧书给我们看。至今还清晰的记得学校周围的那些果树下都是孩子们手捧心爱读物的场景。我暗暗发誓,等我长大了,也要去读好多好多书,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于是,为了这个愿望,我不错过也不敢错过可贵的读书时间,只要做完家务,我就开始在煤油灯下开始为我的梦想苦读。终于如愿以偿,考上理想中的保山师范。校园里琳琅满目的书籍让我欣喜若狂,每个周末,我都会沉浸在学校图书馆里,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我觉得自己幸福极了。

2002年师范毕业,来到遥远的湾甸坝实现儿时的梦想。2012年,因小湾电站建设,父母有幸移民来湾甸。至今,已经有六年没有回过生我养育我成长的那片土地。每当在朋友圈看到老乡或同学发的照片,思绪就会再次回到遥远的黑惠江畔,大山、童年的玩伴、校园里的梅子树一遍又一遍在脑海里重现……

家乡,大山。想念——那片生我养育我的彝乡土地,那座写满童话的大山。曾经多少大山的儿女、多少彝族同胞,在大山头信誓旦旦:走出大山,闯荡世界。魏然大山、陡峭山路,牵出大山儿女多少憧憬,那颗强烈追逐梦想的心驱使彝族儿女踏上求学征途。大山给予我们追求梦想的底气,大山给予我们挫败再战的勇气。曾经我们赤脚在山间,徘徊在崎岖的羊肠小道,也因为小路的蜿蜒而埋怨大山……现在想想,才明白,我们曾经在大山沟壑中跳跃,才足以在漫漫人生路中披荆斩棘,我们曾经在大山怀抱中成长,才足以在缤纷复杂的生活中豁达释然。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18/1212/237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