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新闻中心人物风采 刘正锁:我看见了人间最美的风景

刘正锁:我看见了人间最美的风景

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身穿白大褂,肩背药箱,风里来雨里去的他们是山区一道温暖的风景。捧一颗心而来,携一身暖而归。正如隆阳区瓦房乡中心卫生院的刘正锁那样,签约家庭医生的眼前是一个明亮而又温情的世界。

“我捧着的是群众的一颗心”

初冬时节,坑坑洼洼、碎石遍地的下浪戛村正在修建的村道上,刘正锁左一下右一下地挑着可以下脚的地方。他身后,一位手提南瓜的老人一边追赶一边招手:“等一下,等一下。”刘正锁非但不停下,反而加快了脚步,老人也不由得加快了步伐。你难以想像,几分钟前刘正锁替老人诊疗时,她连说话都提不上气,而此时,脚步却如此地轻快。走到三岔路口,见到刘正锁,两名中年妇女一边打招呼一边迎上来。“你的药有没有按时吃”“上次开给你的药,吃了感觉好些吗?”一见到人,刘正锁就能立马喊出名字,并能一一记起病人的病情。说话间,老人也赶到了,把手里的南瓜硬塞给刘正锁:“自己家种的,刘医生,你尝尝。”忽然,老人话锋一转,问道:“刘医生,你是不是又要去培训了,你培训完不会离开瓦房吧,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要把你‘抢’回来呢。”接过老人手里的南瓜,刘正锁知道,他捧着的不是瓜而是患者的一颗心。

老人名叫杨广琴,71岁,是签约家庭医生刘正锁的病人。她身患高血压、心脏病、骨关节炎等多种疾病,这几天心脏不舒服,老人一早便打电话给刘正锁。处理完乡中心卫生院的病人病情,已是中午1点多,刘正锁和左赵军医生匆匆扒了几口饭,便驱车赶往下浪戛村。临上车,刘正锁到卫生院门口的超市买了一箱牛奶捎给老人。

到下浪戛村的道路异常难走,车子颠簸得厉害,前面车辆卷起的灰尘让身兼驾驶员的放射科医生胡明辉不得不停下车来,等灰尘散开视线好点再继续前行。遇到陡坡,车子也得停下来,让前面的车子上通坡后才敢走。六、七公里的山路走了将近半小时。

这样的路并不是他们走过最难走的路。医生左赵军记得,一次他们到干塘村为病人看病,路不通,全靠人走,药箱和一些简单的医疗设备靠骡子驮,从早上八点多出发,等看完病回到卫生院已是晚上十点多。

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就医难成了山区群众脱贫的一块拦路石。2016年,被列为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后,瓦房乡立即着手开展这项工作,并创新工作方法,变医生选择病人为病人选择医生,为行动不便患者提供上门床旁诊疗服务。这样做不仅方便患者而且便于对病人进行跟踪管理。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工作时间长、经验丰富的医生被群众选择的自然就多,工作量也就成倍地增加。签约家庭医生们上班、下班、吃饭、睡觉甚至上卫生间时都会接到患者的电话,半夜三更出诊也就成了常事。刘正锁说:“忙的时候,家里的电话可以不接,但不熟悉的号码是一定要接的,因为这很大可能是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打来的。”

“信任是一股温暖的力量”

医院的工作丢不开,对签约的病人不能失信,刘正锁及同事只恨没有分身之术。但即使工作再忙再累,看到群众病痛减轻后的笑颜,他们都会有满满的获得感。

这种获得感一方面来自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来自于群众沉甸甸的信任。

受条件限制,山区医院无法做到细致的科室划分,这就要求乡村一级卫生院的医生什么病都要能看、都要会看。刘正锁在学校学的是临床专业,毕业后到瓦房乡工作,学校学的知识显然不足以应对,于是自学、参加培训等成了他拓展业务能力的途径,而患者各种各样的病情也为他积累经验、提高医技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今,内科、外科、骨科、妇科、儿科,甚至是中医科、牙科等常见病他都能看。同时,他也倍感压力:“全而不精也不行,遇到疑难杂症底气不足,便只有建议患者转到大医院。”不放弃任何一次学习培训的机会,把每一次为患者诊疗当做是实训,刘正锁的医术有了很大的精进,他也成了群众最信任的医生。拿起手术刀就能开刀,脱下手术服便可为患者推拿、针灸。刚才还在牙科为患者诊疗,转身便为患者作CT、彩超,这就是基层医生的工作状况。

刚开始接触刘正锁,或许会觉得他说话的方式让人难以接受。“放心吧,你这病死不了”“我这儿要是治不了,就送你们到上级医院”。刘正锁知道,群众之所以能接受他这样直来直去的脾性,说到底是因为信任。而说到信任,至今让他难以忘记的一件事是,2016年,水沟洼村一位患者因急性心肌梗塞送到乡中心卫生院抢救无效后死亡,刘正锁和几名医生用救护车把患者遗体拉回家,刚进门,几名村民就围上来,嚷着是医疗事故,让医院赔钱。正在这时,死者弟弟站出来说了一句:“我相信刘医生,这个病本是治不好了,不是医疗事故。”场面霎时便被控制住了。群众信任到这份上,让刘正锁和其他几位医生心头瞬间涌起一阵暖流。刘正锁明白,这已不是单纯的信任,而是一种守望相助的亲情。这份情,成为他不断进取的动力,也让他总是用及老、及幼的情怀把手中的医疗器械熨得不再冰冷。

“真情在心不在远处”

对刘正锁而言,上门为群众诊疗就如同走亲串门一般。有时他会带一箱牛奶或是捎带几坨红糖给患者。看病也不是单纯地望闻问切,他总会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叮嘱,跟他们拉拉家常,他把这种方式称之为“话疗”。他说,许多群众会因常年生病产生焦虑、忧郁等情绪,只有跟他们多说说话,对他们进行劝慰、开导,才是医治他们心病最好的办法。而经常奔走于山区,群众生活的不易、对健康的渴盼让他感同身受,“多、快、好、省”成了他一直坚守的原则,“多”就是尽可能地按群众需求提供服务,“快”就是接到危急病人的电话立马上门服务,“好”就是对患者贴心、细心、周到,“省”就是让群众花最少的钱享受最有效的诊疗。

心贴心才能心换心。群众也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对家庭医生们的感谢。上门诊疗,他们会端出自己酿的葡萄酒请医生品尝,往他们口袋里大把大把塞花生、瓜子,临走,总要把自家种的蔬菜瓜果让医生捎回去。赶集的日子,医生的办公桌上、宿舍门口总会放有群众悄悄送来的土特产。甚至于,一些群众总想把自己亲属中的适龄女子介绍给刘正锁和其他男医生。弄得已成家的他们很是尴尬。

走村串寨、爬坡上坎、趟水踏泥,当家庭医生一年多来,瓦房乡的角角落落被瓦房中心卫生院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踏了个遍。哪家有几口人,养几头猪,种着什么庄稼,他们都一清二楚。可回家,连米、面放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一两个月也回不了一趟家是常事。 2018年,借着到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进修的机会,刘正锁回家了一段时间,妻子感慨地对他说,终于有了一个完整家庭的感觉。每当说起女儿的天真与可爱,刘正锁柔情爱意的话语间总会夹杂着些许的愧疚。在他眼前,总会有这样一个画面——当夜里从瓦房赶回家,一推开门,他便看见坐在沙发上已睡着的女儿。原来,得知爸爸要回家,倔强的小姑娘硬是要等爸爸,不肯上床睡觉。那一夜,女儿睡觉始终双手紧紧搂着他的脖子。

更多时候,刘正锁眼前闪现的是那些平凡而又动人,细微但是充满力量的画面——病床前,一对年迈的夫妻互相推让,谁也不肯先吃第一口豆腐花;50多岁的大妈忍着腰痛,蹒跚于崎岖的山路,为的是从医院赶回7公里之外的家,给先天残疾的儿子做饭;看到手脱臼而痛得哇哇啼哭的孩子捧起奶瓶吮吸,年轻妈妈抹去脸上的泪水,自责而又焦急的表情瞬间松弛下来……

这一切,让刘正锁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因为他看见了人间最美的风景。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18/1203/234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