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历史文化文化动态 腾冲与瑷珲“胡焕庸线”的前世今生

腾冲与瑷珲“胡焕庸线”的前世今生

“横跨3700公里,所有的地貌、景观都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突变,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中国多元化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这是央视科教频道播出的大型纪录片《天穹南北》中的解说词。最近,腾冲、瑷珲与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联合制作播出了四集大型纪录片《天穹南北》,从空中到地面,多角度、多手法,将地理、自然与人文结合,兼顾科学性、故事性和观赏性,全面展现了瑷珲——腾冲线沿线各地的神奇与美丽。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天穹南北》的脚步,走进“胡焕庸线”的前世今生,感受腾冲、瑷珲的“千里姻缘一线牵”,品味神奇美丽、魅力无穷的极边第一城。

瑷珲——腾冲线(地理学上叫“胡焕庸线”)是我国初中、高中地理课本里均提到的著名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两个端点叫腾冲、瑷珲,两地因为“胡焕庸线”而广为人知。如今,通过央视纪录片的大制作、广受众,又让腾冲、瑷珲再次以全新的角度进入全国观众的视野。腾冲和顺、火山、热海、高黎贡山、北海湿地、青海湖、黑鱼河、叠水河、云峰山、芒棒高黎贡山坪河古道的自然风光之美及腾冲城、猴桥口岸、国门新村、翡翠、和顺头脑、高黎贡山茶、草果等人文之美得以在纪录片里精彩亮相。

特殊区位 成就“胡焕庸线”的南北端点

八十多年前,腾冲这个极边之地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地理学报》上,它与祖国东北边陲、小兴安岭北麓的瑷珲构成了两个点,将祖国东北与西南联结成线。围在这条分界线的两侧,整个中国大地南北的人口、气候、经济等都有截然不同地划分,而整个中国的文化步履亦在这样的不同里,山重水复,且歌且行。

这条线北起黑龙江黑河,一路向着西南延伸,直至云南腾冲。1935年,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通过两万三千多个数据点在地图上摸索出这条线。那时他是从人口的角度看这条线的——线的西北方向,占中华民国国土面积的64%,却仅有4%的人口;而线的另一头,仅有36%的国土,却聚集着另外的96%的人口……

这就是著名的中国人口分界线:“瑷珲——腾冲”线(解放后称“黑河——腾冲线”),在国际上,命名为“胡焕庸线”。2009 年,中国地理学会发起“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胡焕庸线”名列其中,被称为20世纪中国地理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夜晚灯光图也显示,夜晚的中国在“黑河——腾冲线”东南部更亮。

那是一条清晰的、几乎骤然就从熙熙攘攘变得人烟稀少的分界线,就好像从南到北的中国人,在接近这条线时会意识到什么,于是不约而同地停止了向外迁徙的步伐。

2014年4月11日,当即时通信软件腾讯QQ的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2亿时,有人发现,用户们依然从东北到云南划出了一条清晰的边界——一边满是QQ在线的信号,另一边就是大片黑暗,一如1935年中央大学教授书桌上人口分布图的模样。“胡焕庸线”在2009年地理学界评选出的“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中,它仅次于“珠峰测量”,名列次席。

我们的祖先曾尝试过跨越这条线。明朝时为了戍边,政府在甘肃大规模屯田,迁入大批内地人口。然而,如今中国依旧有94%的人口居住在胡焕庸线的东南面,而96%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在这一面。

牵手瑷珲 缔结天南地北的文化姻缘

如今,在腾冲城西北面,腾冲——瑷珲主题公园热闹非凡,已然成为了当地文化惠民的一个重要场所,腾冲——瑷珲中国地理人口分界线不再只是停留在课本教材里,而是走进了人们实实在在的生活。

2014年,瑷珲区政协主席带队到腾冲就这条线进行专题考察,与腾冲达成了四点共识:历史上的“胡焕庸线”,不仅拥有厚重的历史意义,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要在瑷珲与腾冲同时建一个主题公园,大小、内容、范围可不尽相同,但主题雕塑必须一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要建一个旅游联盟,打通贯穿9省、20多个市、90多个县的腾冲至瑷珲旅游线路;争取结为友好市区。

那是腾冲与瑷珲的第一次握手,沿着这条45度倾斜角的地貌标识线,开始了腾冲至瑷珲这条坐标轴的延伸思考。这一次考察,瑷珲自称为“破冰之旅”,而后的腾冲至瑷珲之行亦被腾冲人趣称为“融冰之行”。

当时,这条地理分界线也受到了国家领导的关注。同年11月27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博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指着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说,如今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如东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2015年1月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的文章《新型城镇化与突破“胡焕庸线”》,认为新型城镇化是突破“胡焕庸线”的一个有利契机,应顺应城镇郊区化和逆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因势利导,善加利用,破解“胡焕庸线”的“克强总理之问”。

2015年11月,腾冲市带着设计团队抵达瑷珲听取意见。而后又奔赴华东师范大学,听取胡焕庸最小的儿子胡企中及该大学相关专家的意见。可以说此行负重,却满载而归。腾冲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反复修改设计图纸,最终得以成型,并于同年年底开工,于2017年初建成,先瑷珲一步完成了主题公园的建设。

2017年,瑷珲与腾冲正式缔结为友好城市,成就了因“胡焕庸线”而牵手83年的千里“姻缘”。不敢想,我们的先辈要用多长时间,经历多少驿站才能完成这样的山河跨越。但现在,现代交通催生了新的文明,立体交通网络为华夏大地丰富了血液和骨架。晨起还大漠苍茫,而幕临却已达秋风送爽之地。

两地牵手、打通腾冲——瑷珲这条中国地理人口分界线,是对人口地理学的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推广、两地旅游的一种补充,是对城乡一体化的一种平衡,亦是对推进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推手。

长路漫漫 谱唱生生不息的腾越凯歌

昔有地理学家徐霞客孤身走遍华夏山河,用双足丈量一寸寸文化浸润着的土地,给腾冲留下了“极边第一城”的美誉。后有胡焕庸跨越山河,将腾冲写进了中国地理的史册。而今,腾冲的后人正沿着祖先的足迹,在腾冲——瑷珲这条看似虚无,却又从古至今影响着一代代人的地理人口分界线上,展开了一场漫长的文化远行。而腾冲,毫无疑问将在这样的远行里冲天而歌。

回想我们的祖先曾在腾冲大地上,通商贾、行教育,让腾冲没有因为极边之地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成为发展的桎梏,反而将中原文化、南诏文化、东南亚文化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即便是在今日,很多民俗文化依然在传承。在和顺吃一碗头脑,在江东看一场皮影,在界头观一次抄纸,或者到和顺宗祠去寻一次根,到腾冲乡村人家去看看家堂,我们都能清晰地感受着文化的脉络在腾越大地上依依而行。

今年,中科院郭华东院士工作站已经落地瑷珲。而腾冲也已获得省级批复,即将投入实施。随着科研专家力量的注入,关于这条线,途径的城市和腾冲、瑷珲两个端点城市,都会获得更多的启发。

同时,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腾冲拥有了特殊的区位优势,同时赋予了腾冲神奇而美丽的资源。借助这条重要的地貌标识线,打通与瑷珲的交流合作通道,在文化、旅游、商贸等领域有更多的互动和往来。他日,还将形成旅游联盟,打通腾冲——瑷珲沿线的旅游穴位,让更多的中国人都能以此为依,感受极边之地的神奇和辉煌。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18/1012/220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