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龙陵县龙陵新闻 中国紫皮石斛之乡龙陵:教农一套“点金术” 不出家门赚钞票

中国紫皮石斛之乡龙陵:教农一套“点金术” 不出家门赚钞票

01

初秋的龙川江畔,绿意盎然。黑色遮阴网覆盖的石斛种植园逶迤10余里,棚里,一行行开着淡紫色或粉红色花朵的石斛引来蜂飞蝶舞,别有一番韵致。作为富民石斛合作社社员的赵应强一边莳弄石斛一边高兴地告诉记者:“入了合作社,产前统一供应良种,产中统一技术服务,产后统一收购运输加工销售,不仅价格有保证,还垫付资金,合作社真是咱斛农的家。

指农一条“金光道” 脱贫走上快车道

2011年11月,龙陵县被中国中药协会授予“中国紫皮石斛之乡”。全县紫皮石斛种植面积已达730万平方米,占全国紫皮石斛种植面积的70%以上、占全省的80%以上,实现石斛鲜条产量3200吨、农业产值4.5亿元、工业产值17亿元,枫斗加工增值6亿元,涉及农户1.2万户,户均收入3万余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431户。

近几年来,龙陵县把石斛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原特色产业加以培植,采取政策、资金、科技、市场扶持的举措,积极引导农民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拉长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政府搭台、合作社唱戏、龙头带动、农民受益”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2008年,石斛种植科技示范户段兴恩牵头成立了龙陵县富民石斛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251万元,入股社员401户。以“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扶贫”的模式,着力实施“三链”战略,即:打造“产业链”,以合作社为龙头,大力培育和创新品牌,形成数百户几千户农民共创一个品牌的局面;构建“流通链”,让市场火起来,合作社发挥组织优势,积极开拓销售渠道,同时建立“合作社+经纪人+斛农”的销售模式;把“散兵游勇”整编入伍吸收进合作社,结成“利益链”,让农民富起来,合作社注重与社员(农户)结成紧密型利益共同体,采取产、加、销一条龙配套服务的运作方式,共同“抱团”取暖闹市场。推动合作社由“生产型”向“科技型”转变,实现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的高效对接,带动了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解决了农民信息不灵、议价能力低、种植初加工效益差等问题,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经过几年的市场冲浪,合作社已成为拥有37个石斛专业合作社入股的“龙陵县兴龙石斛联合社”、“龙陵县益民职业培训学较”、“龙陵县石斛交易服务中心”,集种植、加工、销售、研发、培训为一体的企业。成立了党支部,建立了工、青、妇、团组织,2016年合作社党支部打好宣传工作“五张牌”被中央党校写进教科书。合作社有石斛种苗基地100亩、石斛示范基地2000亩、年加工石斛鲜条3000余吨(含外地鲜条),2017年实现产值2482万元。合作社编写的石斛种植与加工培训教材进入国家题库,取得了石斛种植、育苗、石斛枫斗加工、石斛精制四项国家专利,在中国第二届国际林产品博览会上分别获得紫皮石斛鲜条、紫皮石斛枫斗两项金奖,合作社先后荣获国家九部委示范合作社、农业部加工示范单位、云南省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先进单位等20余个国家、省部级荣誉。

富民合作社为了发展壮大“第一车间”夯实原料基地,改变农民零星种植小打小闹产出效益低的状况,派出技术人员大面积推广石斛三种种植模式,即在天然林中附树种植、在横木上仿野生种植、种植床种植,依托“猪——沼——石斛”生态种植模式,提升石斛品质,全县每年以1000亩的速度增长。龙山镇河头社区黄力场是个有80多户村民的山寨,生存境恶劣,过的是鸡屁眼里“抠”盐巴钱,一年只有半年粮的日子。在合作社的技术指导下,每户村民规范化种植石斛5亩至20亩不等,培植起“绿色银行”,全寨有76户加工石斛枫斗,每年每户石斛产业收入几万元、几十万元不一,大部分村民建起了新瓦房,购置了高档家用电器、摩托车,囤里有粮,银行里有存款,日子过得滋润了。村民章桂书是残疾人,丈夫体弱多病,上有年迈的母亲,大儿弱智,小儿上小学,全家靠几亩山地盘吃穿,在贫困的泥淖中苦熬。夫妻俩学会石斛枫斗加工技术后,每个月加工枫斗有4000多元的收入,手头宽裕了。章桂书感慨地说:“过去日子过得紧巴巴,加工石斛让我发了家。过上好日子,全靠合作社指的金光大道。”

采取“政府+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方式,争取到政府产业扶贫资金育石斛苗,向1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种苗270万株,仿野生种植277.2亩,使他们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2016年,龙山镇核桃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安礼得到的1万株扶贫石斛苗附树种植在自留山上,长势良好,去年销售收入6200余元,今年将突破1万元。

02

为了引导产业发展,该县依托富民合作社已举办了四届石斛枫斗加工技艺“PK”,2000余名留守妇女参加比赛,展示“指尖技艺”,秀出妇女自立自强新风彩。

教农一套“点金术” 不出家门赚钞票

“我觉得做石斛枫斗适合我这样的家庭,我孩子还小,家里还有老人需要照顾,出去打工不可能。利用空闲时间加工石斛枫斗,赚点钱补贴家用,既充实也开心,每月能挣2500多块钱,我觉得挺好!”8月18日,在象达镇举办由龙陵县益民职业培训学校负责的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班上,象达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彭元顺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龙陵县在脱贫攻坚中加大对农村妇女的致富技能培训力度,依托骨干产业,采取“农民‘点菜’、政府‘买单’、职能部门‘下厨’、技能中介带动”的方式,对农村妇女进行种养加工业技能培训,2016年以来,已举办培训班640场次,其中,由益民职业培训学校担纲的石斛枫斗加工技能培训班390余场次,培训妇女2.8万余人,获证率达99.5%,持证农民(枫斗加工)已达2.5万余人,取得师资格的3000余人,拥有石斛种植和石斛枫斗加工“双料”证书的2万余人;举办中华蜜蜂、肉牛养殖和电商技术培训21期,培训农民22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06人。

03

象达镇小米地是个傈僳族村,产业单一,群众增收门路不多。县扶贫办和益民职业培训学校在村里举办了4期石斛枫斗(抛光)培训班,培训农民200余人,带动全村300多户农民搞枫斗加工,自发形成了14个“大嫂车间”,每户石斛枫斗加工户有了一本“活期存折”。傈僳族建档立卡户余顺凤夫妻俩年加工枫斗收入达3万多元,新建了住房,添置了家用电器和摩托车,有粮吃、有钱花了,去年从贫困中出列。余顺凤说:“加工枫斗是来料加工没有风险,只要一个火盆一把篾筛一把钳子,交货就能拿工钱很把稳,枫斗每市斤加工费60至70块钱,一个熟练工每天可加工1市斤多,比耪田种地强多了。”

小米地村总支书记余生云介绍,以前搞培训学员只管听,老师讲完课就走人。现在不同了,培训针对村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让群众“点菜”,技术员“下厨”,群众想听啥专家就讲啥,当场“把脉”,现场“开方”,为群众解决烦心事。益民职业培训学校派出了11名技术员组成讲师团,深入乡村举办石斛枫斗加工培训班,利用“农家课堂”,变“转播”为“直播”,变“派餐”为“点餐”,变“填鸭”为“交流”,面对面地向广大农民传技授艺,深受农民欢迎和点赞。

沐着秋风,记者来到勐糯镇海头社区李彩兰家小院,20多个中、老年妇女在院子里一边加工石斛枫斗一边唠着家园百话,他们的脸上挂着满满获得感。李彩兰告诉记者:“我家院子宽敞,农闲时,寨里的妇女都喜欢带着原料到我家加工石斛枫斗,边侃白话边做枫斗,有时还交流技艺哩,村民称咱家是‘大嫂车间’呢!我们寨子有‘大嫂车间’3个,80多人搞石斛枫斗加工,每人每月有2000多块钱的收入。”

海头社区村委主任闫增富介绍,全社区有“大嫂车间”16个,吸纳300多名妇女从事石斛枫斗加工,有160多名贫困妇女在“大嫂车间”学到了技术,挣到了钞票,摘去了穷帽。

富民石斛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段兴恩感言,精准扶贫,花拳绣腿使不上劲,得靠实招。龙陵县大部分农村农民的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不能外出的,大多是完全丧失劳动力和部分丧失劳动力的村民,他们这些守着几亩薄田瘦地艰难度日,大都徘徊在贫困线边缘。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村民,还有政府的兜底政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村民,有心致富却没有合适的项目,尤其是有家庭拖累的妇女更期盼有一条不出家门就能挣到钱的门路。

把扶贫车间建在村寨,既便民又富民。富民合作社在全县建起了300多个加工石斛枫斗的扶贫“大嫂车间”,为农村贫困妇女提供就业平台。车间建在农户家,既减少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又带动了农民增收。

龙山镇尹兆场社区644户村民在有530户加工石斛枫斗,有“大嫂车间”37个,是名符其实的枫斗加工专业村。村民黄素美夫妻多年来在瑞丽市打工,2011年夫妻俩还乡后从事石斛枫斗加工,每月有5000元的收入。黄素美坦言;加工枫斗比在外地风吹日晒打工强多了,一家人在一起还能挣到钱,我和全家人都知足了。据介绍,石斛市场热销时紫皮石斛枫斗每市斤的加工费100元上下,一个熟练工每天可加工1.5市斤至2市斤,近年来,每市斤枫斗加工费稳定在60元至70元之间,收入可观。龙陵县6000多名常年在外打工的青壮年农民返乡从事石斛枫斗加工,足不出户就能挣到钱。

社区总支书记段生信介绍,村民的收入增加后,投资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村有500多户新建和翻修了住房,不少村民购买了农用车、轿车、摩托车或高档家用电器,全村有机动车700多辆,驾着摩托(农用车)下地或走亲串戚,通讯联络用手机,电商销售产品,“支付宝”结账,坐在家里赚钞票,成为尹兆场农家生活的新风景。过去,牌桌、酒桌是不少村民闲时的选择。现如今,石斛产业让尹兆场村民户户会念“致富经”,家家手捧“聚宝盆”,人人有事干。专业村里无闲人,家家忙着奔小康,日子越过越红火。

04

延伸产业带动链 彰显小社大作为

"我在外地为当地石斛枫斗加工大户当领班兼技术‘教头’,管吃、管住,每月挣1万多块钱哩!近日,从广东佛山回乡探亲的龙山镇户孔村村民赵香莲高兴地告诉记者。从2011年开始,有石斛枫斗加工资质证的赵香莲一直受雇在佛山,为当地农民传授石斛枫斗加工技术,月薪由原来的5000元增加到现在的1万元。

据统计,龙陵县目前已先后有5000多名技术精湛的斛农走出家门,到广东、浙江及省内的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州市传授石斛种植管理、石斛枫加工技术,年人均收入在6万元以上,自己挣到了钞票,提升了生活质量,又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针对“大嫂车间”多为来料加工、来单加工,缺乏完整产业链,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实际,富民合作社把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品牌建设作为发展方向,在巩固提升“大嫂车间”的同时,在县委政府的扶持下,以沪滇扶贫协作项目为抓手在全县建设15个石斛枫斗加工厂,每个投资150万元,富民合作社负责建设5个、县林业局建10个,重点解决移民安置点和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地就业有工资性收入。加工厂建成后由富民合作社经营,利益分配上合作社占40%,村(社区)集体占20%,建档立卡贫困户占40%,打造“大嫂车间”升级版,年内15个加工厂投入生产。富民合作社拿出专项资金为石斛枫斗加工厂收储原料,保证生产需要,确保工人月收入1500元以上,不仅自己能脱贫,还带动了整个家庭脱贫。

龙江乡新寨村马家田移民安新村石斛枫斗加工厂建设工地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有的在焊接铁件,有的在吊装房件,村总支书张文周介绍,加工厂占地3亩,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设有保鲜库、成品库、分捡加工车间及配套生活设施,9月竣工试生产,计划招收100名贫困户进厂务工。马家田移民新村有75户贫困户,每户招收1人到厂里当工人,实现在家门口上班,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这是个“民心工程”,群众很支持。

“扶贫‘大嫂车间’应当对标升级才能保证产品质量,新建的石斛枫斗加工厂就是一种好的模式,是提升龙陵石斛产业贡献率的有益探索。合作社将开展对工人进行标准化生产技能培训,让他们尽快实现从农民到工人的角色转变,严格按产品标准组织生产,不合格的产品绝不出厂。”富民合作社培训部负责人陈赛昌说。

户孔村村民卢彩华和丈夫在外打工多年,随着家里老人生病、孩子长大,前些年辞职回家。村里务农收入低,生计日渐窘迫。她告诉记者,“幸亏企业进村,富民合作社在村里建起了石斛枫斗加工厂,优先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厂务工,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又能照顾家人,又能挣钱脱贫。”

她的一番话道出了全村1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心声。这个群体体量大,是脱贫路上的“老大难”。过去,这个群体只能靠务农获得微薄收入,脱贫希望渺茫,帮他们找到稳定的收入来源,是全县脱贫的一大关键。怎么办?龙陵县委政府煞费苦心。县委分管扶贫的领导告诉记者,贫困群体缺资金缺知识缺枝能,就业扶贫是条有效路径,但大中型企业集中在园区,无法进村办厂。尝试引导小微企业进村,将操作简单、技术含量不高、方便易学、用工灵活的生产环节转移至乡村,建立石斛枫斗加工厂,推进“大嫂车间”结构升级,吸收更多的贫困人口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贫困家庭被激活了,村级集体经济被激活了,企业被激活了,实现了“1+1+1>3”的叠加效应。龙陵县出台了信贷、政府贴息、税费减免等一揽子优惠政策,对通过国家、省级认定的小微企业(合作社)及达到一定招工(入社)人数的,给予不等的经济奖励。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18/1008/218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