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龙陵县龙陵新闻 何庆发脱贫记

何庆发脱贫记

“人生在勤,不劳何获?”这句话在龙陵县平达乡小田坝村委会贫困户何庆发身上,诠释得淋漓尽致。

今年36岁的何庆发,一家4口人,有妻子和两个儿子。36年前的冬天,父亲上山砍树时不幸发生意外去世。4岁时,他随母亲改嫁到偏远的安乐村。到了入学的年龄,外婆把他接回小田坝上学,这一住就是9年。

为了不给供养他的亲人们增加负担, 16岁那年,他毅然放弃了继续读高中的机会,选择了到村里的茶叶加工厂打工,干了6年。

22岁的何庆发与一同打工的镇康姑娘李芹相识相爱,喜结连理。婚后他带着妻儿回到了小田坝村,住在临时搭建的不足30平方米的简陋房里。没有住房,耕地少,又缺劳动力,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13年,他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了维持生计,何庆发到西藏、山东等地给老板打洞子(井下作业),一干就是两年。别人问他:“你每天在几十米深的黑洞里开凿,抬头不见天日地干活,你不害怕么?”“说实话,每天在又潮湿又黑暗的洞里干活,又累又怕,但只要想到在这里干活工资高(每天200元),可以给家里多寄些钱,我就什么都不怕了。”何庆发咧着嘴笑着说。

2014年春节,何庆发回家看着破陋不堪的小屋,考虑再三决定盖一间新房。何庆发把自己想建房的想法告诉了村支书杨家楼,杨支书当即就组织村干部和工作队员到他家里帮助规划建房用地和办理相关手续,还为他家申请了贫困户建房补助。2015年初春,何庆发家立起了木架房,同年6月,搬进了新房。那天,他特意邀请了村干部、工作队员和亲人们到新家分享搬迁的喜悦。何庆发感激地说:“感谢党和政府,感谢亲人们,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我家盖房子一共花了13万元,其中政府补助农危改资金3.7万元,我在外打工攒了6万元,跟亲戚朋友借了3万多元。我要加把劲,赶紧把欠账还清!”

为了让何庆发家多增加经济收入,村委会安排他的妻子李芹参加政府组织的石斛枫斗加工培训,还给她买来了石斛生条烘烤炉,为她联系好石斛种植户,既解决了她的就业问题,也让她方便照顾两个孩子。每天加工石斛枫斗,一个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对于一个在家操持家务的农村妇女来说,也很可观了。为了多赚钱,农忙时节,李芹白天到周边村寨打工,采茶、耕种、拌沙灰……只要能干的活她都干,晚上回家继续加工石斛枫斗。一年下来,夫妇俩终于还清了建房欠下的钱。

2015年年底,何庆发户因为精准识别后达到精准脱贫指标,光荣脱贫了。2017年冬季,在外打工的何庆发回家给妻子买了一辆二轮摩托,还给孩子买了学习机。考虑到自己常年在外打工不能陪伴妻子、教育孩子,妻子一个人又带孩子又干活实在太辛苦,何庆发觉得自己该“改行”了——就近就业或是在家就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别人说起平安社区有一个倒闭了的私人饵丝加工厂设备急需转让,转让费大约5万元。他想把设备买过来自己生产饵丝,可是去哪里凑那么多钱呢?村干部得知他的难处后,为他申请了5万元的无息贷款。有了这5万元,“庆发饵丝加工厂”在平达街挂牌开业了。

何庆发请来师傅教他做饵丝、米线,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他都认真记下,严格按照师傅教的步骤一步一步用心做,果然,他家生产的饵丝、米线的质量和口感都很好,拿到农贸市场卖,很快就卖光了。一些早晚点店铺、单位食堂都和他订了长期订单。他买了一辆二手三轮摩托车,每天穿梭在平达的街头巷尾送货,随叫随到。

就这样,“庆发饵丝”在平达火了,饵丝和米线供不应求,何庆发找了两名来自建档立卡户家庭的“小工”帮忙,解决身边贫困户的就业问题。他说:“国家扶贫政策帮助我脱了贫,村干部和工作队员又帮助我开了饵丝加工厂,我也要奉献一些自己微薄的力量,尽力帮助身边的贫困户早日脱贫。”

“庆发饵丝”每天销量近200公斤,按每公斤5元的价格算,除去成本和其他费用,每天纯收入在300元左右。随着销路越来越广,需求量越来越大,何庆发的三轮摩托车已经不能再承载送货需求了,今年8月,他考了驾照,花了7.6万元钱买了一辆五菱宏光面包车,每天风雨无阻地给客户送货。

如今,“庆发饵丝”生意火爆,加工厂里机声隆隆,蒸米、磨粉、压片、切丝……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每天,何庆发都开着载满饵丝、米线的面包车,在路上幸福地奔驰着。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18/0930/217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