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历史文化本土文学 一路“情、景”到芒宽

一路“情、景”到芒宽

人与人之间,可近可远;情与情之间,可浓可淡。只有我与故乡之间,心永远是近的,情永远是浓的。

从保山到芒宽,经保龙高速至潞江坝出口下,沿六曼二级公路一路北上,一边是白浪滔天的滚滚怒江,一边是巍峨苍茫的高黎贡山,在停停走走的行程中,一路风景一路情,路边新打造的几个休闲观光点勾起了我的缕缕思绪。

微信图片_20180809145845

DSC00455

怒水飞虹

此景点距双虹桥约300米,是远观双虹桥的最佳位置之一。芒宽乡地处怒江西岸高黎贡山东麓,是滇西抗战的两大主战场之一,而此地也曾经战火硝烟、炮声轰隆。 抗战时期,虽然此处战火硝烟、满目疮痍,但依然可见白浪滔天的怒江之上的双虹桥铁骨铮铮、傲然挺立、犹如两道彩虹当空飞腾于风雨之中,默默地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抗争奉献着一身傲骨,所以,人们特把此地称为“怒水飞虹”。而今,这里树木成荫、瓜果飘香,长廊挺立、景色优美,既可凭栏听涛,又能远观双虹,是沿途游玩最佳的休憩之处。   

DSC08009

DSC07995        古道双虹

双虹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时任永昌知府陈孝升为解除怒江两岸人民过江难、行不便之苦而倡建此桥。该桥利用江心天然巨型礁石为墩,将东西两桥的交接部分搭架于江中心的桥墩上以减轻桥的承受力而分两段架设,远观如两虹飞挂,气势雄伟,故名双虹桥。该桥是南方丝绸古道经永昌(今保山)至腾越(今腾冲)出缅甸的必经之地。

双虹桥初建时不叫此名,而叫“双猴桥”,原因是当时桥刚建成,还未等县太爷来“踩桥”(建桥竣工落成的一种典礼),就有怒江东岸的两只猴子手牵手蹒跚过桥,引得人们欢呼大笑,故名“双猴桥”。后来,有人觉得此名不雅,加之两道吊桥犹如两条飞虹连贯东西,遂改名为双虹桥。

时光飞逝,岁月流转,双虹桥依然飞悬在怒江之上。风中,她摇曳万种风情;雨里,她流淌风情万种;阳光灿烂的日子,她又张开双臂,拥抱访古寻悠的过客,留下一片情愁。

微信图片_20180627160116

微信图片_20180809145830

仙女凌江

此点位于烫习村与敢顶村之间的六曼公路边,这里凤凰花鲜艳夺目,怒江水涛声依旧,可停车、可落坐,还可探寻仙女踪迹。

传说远古时期,天宫一仙童顽皮捣蛋,不务正业,被玉皇大帝责骂,心中不悦,趁天庭侍卫不注意,赶着自己平时放牧的仙牛下到人间散心。看到此处水草丰美、景色宜人,便让仙牛在此吃草,自己则钻进对面半山的岩洞(现称仙人洞)里睡觉去了。

不料,此地乃人间一头神牛的地盘。它见一头不明来历的牛闯入自己领地,便与之争斗起来。二牛势均力敌、不分上下,打斗激烈,顿时地动山摇、水飞浪急。这一斗,惊动了住在不远处黑龙潭里的大黑龙。大黑龙龙颜大怒,为平息二牛之争,它兴风作浪,江水暴涨,虽然将二牛冲开,一头在江东,另一头在江西,无法再打斗,但是却淹没了两岸人民的大片良田和房屋,弄得民不聊生。此事传至天宫,玉皇大帝勃然大怒,遂派天宫中美丽温柔、能说会道的仙女下凡收服仙童和仙牛。仙女变身为一村姑赶到此处,但见怒江波高浪急,水势汹涌,无法过江。正在焦急无奈之时,一头神龟浮出水面,将仙女驮过江去。村姑寻遍山谷沟壑,最后在仙人洞找到了还在酣然大睡的仙童。她和颜悦色、好言相劝,以女性的柔情感动了桀骜不驯的仙童,收服了仙牛,一起返回了天宫,平息了二牛之争,安抚了大黑龙,缓和了肆虐的怒水,使两岸人民安居乐业、五谷丰登,生活幸福。后来,人们为传颂仙女美德,记住此地“仙气”,特把此处称为“仙女凌江”。

微信图片_20180627160420

DSC09065

霞客望月

此点位于敢顶村与吾来村之间的六曼公路“叫花子坡”边,东可望冉冉升起的明月,北可见雄伟壮观的勐赖大桥。三百多年前,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到过这里,留下了一路乡愁。

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农历七月初五日,时年已52岁的徐霞客从保山九龙池出发,经太保山、干海子、玛瑙山游历到了芒宽境内的打郎,计划前往怒江以西的老缅城、石城(又称“鬼城”)探查。七月十三日,徐霞客到达蛮边(今吾来村),在中台寺沧海老和尚的带领下,游览了“不可不谓险之极也”的石城,领略了芒宽山水的优美。当晚返回蛮边火头家住宿,火头家以烧鱼、火酒招待他。之后,徐霞客趁着酒兴到村外散步。脚下芳草萋萋、耳旁蟋蟀高歌,让人心旷神怡。走到此处,后有山岗树木,前有怒江流水,但见一轮明月从对面东山峰谷之间升起,皎洁明亮、清辉朗朗。想到一月后就是中秋佳节团圆之日,徐霞客不禁思浮联翩,心旌摇荡,想念起妻儿及家乡亲朋好友来,便在此久久望月,不忍离去。

为追寻徐霞客足迹,思慕徐霞客踪影,人们经常在此小憩,并将此处美其名曰“霞客望月”。

DSC08611

IMG_6331

勐古飞渡

此点位于保山市隆阳区与怒江州泸水市交界处的冷水沟,这里有山、有水、有树、有石、有白花、有故事。

勐古村东与瓦马接壤,西临怒江流水,南与汶上为邻,北与泸水交界。这里地势险要,位置独特,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飞地勐古”之称。在滇西抗战的溅血岁月里,纷飞的战火也曾弥漫勐古,至今,在勐古村的大沙坝村民小组寨子边,还有一个坚固结实的碉堡,据说是当年国军的一个指挥部,而这里的渡口也承载了许许多多的送来运往,见证了无数仁人志士的英雄壮举,记载了军民同仇敌忾的民族豪情,是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地方。

在冷水沟后山上,有一座笔直秀美的山崖,名曰“望夫崖”。“望夫崖”脚下是一个形状可爱的大石头,前面是一棵木棉,三者犹如手拉手行走的一家人,其来历有一个凄美的传说——很久以前,在怒江以西的黎山腹地中有一个名叫巴洛的彝族小村落,寨子里的“啊咪哩”(小姑娘)阿依卓不但长得明眸皓齿、苗条秀丽,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美人胚子。她与怒江边蛮贵寨的“小卜冒”(小伙子)好江龙在“上刀山”活动时相识相恋,成婚后生下一对龙凤胎,取名石头、木棉,意为男孩子要像石头一样的刚强、实落,女孩子要像木棉花一样轻柔、美丽。这年,黎山雪封、怒江冰冻,加之庄稼收成不好,巴洛寨的人们生活艰辛。看着一家老小忍冻挨饿,特别是秀美的妻子和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更需要营养时,好江龙决定冒险到怒江上凿冰捕鱼,可是却一去不归,阿依卓不禁悲痛万分,以泪洗面一天又一天……

后来,感动上天的阿依卓变成了一座耸立的山崖,她的泪水流成了一条小溪,她的头发变白成了漫山遍野的白花,而两个孩子也陪着母亲变成了山脚的大石头和江边的木棉花,一起等候着父亲的归来。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18/0904/211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