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新闻中心外媒看保山 云南龙陵:国家贫困县这样摘“穷帽”

云南龙陵:国家贫困县这样摘“穷帽”

1

发展产业 徐静 摄

今年5月初,一场决胜脱贫攻坚的誓师大会在云南小城龙陵召开。县里下了军令状,“一把手”带头宣了誓,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决战决胜的信心和决心,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将10个乡镇设作10个“战区”攻坚拔寨。从异地搬迁、危房改造、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人居环境整治等多个方面啃下“硬骨头”,誓要摘“穷帽”。

2

入户宣传

驻村“三同”解民忧

这天的雨刚停,县委派驻木城乡乌木寨村参与扶贫的第一书记王坚就来到建档立卡户杨双凤家,与其他扶贫队员一起,忙着张罗起装修的事。为了改善杨双凤家的居住环境,王坚想办法筹集了5000元资金,用于帮助杨双凤家改造一新。这头还在忙,那头又接到了烤烟种植户何茂生的电话:“这几天采收烟叶,人手不够,你们能不能来帮下忙?”二话不说,王坚带着驻村队员就上。从今年2月底开始,王坚和其他同事们就开始了驻村帮扶工作,“一脚泥巴一脚汗水”成常态。通过补短板、找产业,激发大家的脱贫内生动力,他说:“我们帮助一把,群众努力一把,脱贫指日可待。”

为确保脱贫不漏一村一寨、一户一人,龙陵县共派出了6500余名像王坚一样的干部,分批次到挂钩村与帮扶户家中开展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活动,访“穷亲”、察民情、听民声、排民忧、解民难。“群众盼什么,干部就干什么;老百姓难在哪里,干部就帮到哪里。” 县委宣传部扶贫干部董继荣说到。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朝夕相处的帮扶模式锻炼了干部队伍,还解决了群众难题。前不久,同在木城乡的帮扶干部黄国建在走访贫困户余祖林家时,发现70多岁的余祖林腹痛难忍,便马上带着老人驱车三个多小时赶往医院检查。在医院里,黄国建扶着老人穿梭于各个科室进行挂号、检查和诊治,还缴纳了两千块钱的住院押金,让老人得到了及时的救治。余祖林的儿子接到通知赶到医院后,对黄国建再三感谢:“我常年打工在外,家里有像你这样的‘亲戚’在,我也放心多了。”

3

萝卜丰收 徐静 摄

党建引领创“奇迹”

坚持把群众放在心上当亲人,才能让扶贫更有温度。龙山镇杨梅山村委会的“蝶变”,更是暖了当地群众心。下辖8个村民小组的杨梅山共有313户1447人,因为地质滑坡隐患,共有104户人家需要搬迁到新建成的放马场安置点。

“不想搬,我们住惯了这里,为什么要搬?”易地搬迁工作伊始,当地村民没一个支持。村委会主任王安林说,前几年,村班子软弱涣散、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怨气大、干群关系也紧张。“群众都不信任你,工作没法开展。”

2017年2月,县委决定下派干部任职,重建班子,党总支书记邵宗智走马上任,可摆在面前的却是五大难题:村“两委”干部不给力,7个小组未通水泥路,8个村小组没有活动场所,104户村民居住地地质灾害频发,群众增收困难。

4

群众点赞 人民网 薛丹 摄

在摸清问题之后,村“两委”制定了整顿方案,决心重拾群众对村组干部的信心。为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村里由党总支牵头组织成立“十人小组”(易地扶贫搬迁联建委员会),由组里的党员带头先建房,带头做群众工作,带头解决问题。村民思想有包袱,党员跟进做工作,村民建房缺木材,党员带头帮运输。有着政策的支持,每户自筹资金不超过一万元即可建设新房。邵宗智筹钱为建档立卡户郭绍文承担一半建房费用;老党员杨正国把自己扎根在搬迁安置点,与搬迁农户“三同”。

“看到党员都在干,我们的群众也很感动。短短的40天内,安置点上就建起了66间木架房,这个全县开建最晚的易地扶贫搬迁点,去年年底前就全部完成了搬迁入住。”龙山镇人大主席李正双说。住上了新房后,村民们不再担心地质滑坡问题。建档立卡户陈国枝在扶持下种起核桃和蔬菜,“老小伙”周朝洪也娶上腾冲媳妇儿,日子过得滋润。

2017年,杨梅山8个村小组结束了不通水泥路的历史,为支持修路,秧草洼6组村民余翠果主动让出自家6亩土地;2017年,村委会建起了为民服务站和村民小组活动场所,8个村民小组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现如今的杨梅山村发展起了石斛、茶叶、核桃等特色种养殖产业,并计划通过组织外出务工、发展乡村旅游等不断增加村民收入。

5

农村道路硬化 徐静 摄 

以奖代补“治”懒汉

和杨梅山村一样,位于松山脚下的腊勐镇新和村村民也过上了好日子。他们中间,“懒汉”番有亮变化最大,密密麻麻的胡茬刮去后,看上去年轻了不少。挂包干部杨兴盛说,新和村地处山区,人多地少,老番和妻子靠种点玉米粮食度日,两个孩子还在读书,加上自身发展动力严重不足,所以“当”上了贫困户。2016年以来,挂钩新和村的保山市教育局和龙陵县委宣传部创新扶贫方式,采取干部职工捐一点,单位经费挤一点,对外再协调一点的方式筹措了70余万元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励群众发展产业。

青豌豆种植是村里2012年发展起来的产业,比种玉米划算多了。为了鼓励番有亮种豌豆,村支书杨明刚曾拍板:“种一亩豌豆补助150元,产一担烤烟补助100元,喂一头肥猪补助200元。”在政策的支持下,有了动力的番有亮从信用社贷了款,一边建盖新房,一边发展产业。杨明刚说,这以奖代补可不是“人人有份”,而是遵循“多做多补,少做少补,不做不补”的原则,为的就是克服群众的“等靠要”思想。

6

改善人居环境 供图

新和村新河下组建档立卡户杨家强今年又在邻村租下了2亩多的土地,虽然离家有20多公里,但村里的多种多补政策太“诱人”,一笔账细算下来,挣的只会多不会少。“2017年,我把自己的土地和租来的土地全部种上了烤烟和豌豆,收成的47担烤烟,卖了7万多元,还有4700元的补贴款,加上豌豆和打工收入,将近挣了10万元。”“明白人”杨家强说,靠着产业的收入,他家今年建起了230平的两层新房,要是这个以奖代补政策继续搞下去,自己还想扩大种植规模。

“我想了个办法,就是在村里发放产业补贴的时候,把大伙儿都叫来,如果还有‘懒汉’,就让他们当场看别人拿补贴,自己也红红脸,这招叫做‘激将法’。”杨明刚说,新和村的以奖代补算是走出了一个新模式,村里“能人”越来越多,一天能变一个样。他总结下来说,这叫“群众跟着党员走,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 。

今年以来,龙陵县已完成368户1523人易地搬迁任务,预计9月底启动危房改造4948户,投入产业扶贫资金4701万元,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3551户。到今年6月底,县里挂包单位和干部职工直接投入资金741.34万元,引进各类资金和项目支持和参与扶贫,全县6502名干部职工到贫困户家中“三同”,化解了矛盾纠纷3030起,解决实际问题5521件。全县正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向胜利冲锋。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18/0713/199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