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龙陵县龙陵新闻 让青山“披金”,让绿水“淌银”——龙陵县生态文明建设一瞥

让青山“披金”,让绿水“淌银”——龙陵县生态文明建设一瞥

近日,记者探访龙新乡廖家寨,目及之处皆风景。一幢幢红砖黛瓦的农家小院点缀在绿树红花中,宽敞整洁的水泥村庄道路两旁挺立着路灯,置放着垃圾桶;造型古朴典雅的农民文化大院、篮球场、健身场等文体活动设施一应俱全,几位老倌老奶正在健身器上晨练;文化大院院墙上“二十四孝图”引人注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牌点缀其间,健身步道、休闲亭、观鱼池……恍惚间像走进了城市里的住宅小区。

念好“山字经”

“家里来客人找不到待客的菜,跑了大半个寨子却凑不足十个鸡蛋。”想起三十多年前家里一来客人就犯愁的事,龙新乡蚌渺社区村民杨颖荣一直很心酸。改革开放前,蚌渺地瘠人穷,当地农民“看山愁、看水愁,谈发展、皱眉头。”,资源优势没有变成经济优势,在贫困中苦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当地不少农民开始探索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路子,杨颖荣带领家人开办了“蚌渺湖农家乐”,依山傍湖而建的农家庄园透露着浓郁的田园风情。老杨告诉记者,现在他家一次能接待100多名游客,主打菜是土锅清汤鱼、石斛煮土鸡、鸡刺根炖猪蹄及10多种山茅野菜,主食是农家铜锣锅饭、荞面馃。如果游客有兴趣,可以到湖畔钓鱼,山中采菇,菜园摘菜,果园撷果,农庄提供厨具自己动手烹饪,过把“农民瘾”,感受一次农耕的乐趣。蚌渺湖畔的3家“农家乐”生意都很好。

图片1

游客在松山体验农家乐

好生态带来好“钱”景。如今,龙陵县有100多家“农家乐”、饭庄、农家旅馆分布在全县四条生态康体旅游线路上,游客不仅可以在这里看农家景、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吃农家饭,而且还可以体验手推磨、木碓、纺车、织布机等传统农具。红红火火的乡村游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让农民的素质得到提高。

经过多年的的生态治理,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87年的27.1%上升到目前的70.08%,实现了碧水蓝天、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华丽转身,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县城”等殊荣,展开了“省级文明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四城同创”工作,全县10个乡镇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

龙陵县依托生态优势,着力打造四大产业链条。林药产业链以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区域为主,发展林下药材产业。全县种植茶叶10万亩、石斛1.83万亩、中药材2万余亩,建立专业合作社70多个,带动3万多农户致富,年创产值10亿余元。林果经济链以荒坡、灌木丛地为主,全县种植核桃54万亩、咖啡2万余亩、坚果7000亩、草果1.2万亩、芒果2万余亩、车厘子3000亩、褚橙8100亩、糯橄榄5000亩、油茶2万余亩,逐渐形成产业优势。林畜(禽)产业链以针叶林区和天然草场为主,实行猪、牛、羊、家禽放(圈)养模式。全县投入扶持资金3亿余元,建立畜禽养殖小区11个、重点村59个,扶持科技示范户1300户,带动5万余农户饲养畜禽,引进北汽皓月集团发展肉牛养殖,新增存栏1.5万头,去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2.89亿元。特种养殖产业链共发展竹鼠、刺猬、栎果猪、蚂蚱等特种养殖户3000户,建成勐糯、象达勐蚌两个特种养殖区,产业贡献率正逐步释放出来。

做好“水文章”

“选择龙陵,主要是看中了这里的优良生态环境、优质矿泉水,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龙陵县天潭饮料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天潭矿泉1996年6月建成投产,年产矿泉水7.5万吨,实现产值2600万元,产品辐射滇西的生产基地。

怒江、龙川江峡峙,高黎贡山逶迤全境的龙陵水资源丰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5459万KW。改革开放以来,该县敞开资源市场,以优惠政策引进实力雄厚的开发商参与水电开发,全县装机已达68万千瓦时(含苏帕河梯级电站),去年实现发电量19.9610亿度,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水电开发中,龙陵县坚持开发与建设并重,利用与保护同行的理念,借助国家退耕还林的机遇,实行人工造林恢复植被,采用深埋式隧洞引水,减少土地占用和地表植被破坏,苏帕河、公养河、勐梅河流域的一批水电工程就是采用这一方式建设的。

图片3

邦腊掌温泉

龙陵地热资丰富,全县10个乡镇都有温泉,共有温泉46处。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名县”战略,擦亮“中国松山.宝地龙陵”名片,围绕以松山为代表的抗战文化、以龙陵黄龙玉为代表的黄龙玉文化、以邦腊掌为代表的温泉养生文化等“三大”文化品牌,积极营造“凭吊松山雄关、玩赏黄龙美玉、沐浴神汤奇水”的良好旅游环境,推出了休闲度假之旅、抗战文化之旅、民族风情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龙陵成为滇西旅游圈的重要节点,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今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195.27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1.62亿元,同比增长31.88%、44.23%。

为了做大做强龙陵温泉经济,采取融资、引资、合股等多种形式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开发邦腊掌、热水塘、三关、黄草坝、蚌别五大温泉,形成各具特色的温泉文化产业极。全力推进邦腊掌温泉养生度假区的改造提升,同时,引进开发商投资开发三关、蚌别、热水塘,黄草坝温泉。

让青山“披金”,让绿水“淌银”。省旅游投资公司担纲开发总投资7.6亿元的邦腊掌温泉改造提升工程已经完工。按照“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综合型温泉养生度假区的规划,将旅游区分为森林生态休闲区、温泉康复理疗区、神汤奇水养生区、主题酒店度假区、河谷温泉度假区、行政后勤管理区六大功能区,把邦腊掌建设为国内知名的新一代SPA旅游精品。经营看好,人气攀升,洗浴旺季浴客爆棚,淡季浴客不断。

康丰地产公司投资开发建设的热水塘温泉度假区及住宅小区投入运营和入住,黄草坝温泉、蚌别温泉、三关温泉展开招商。构建起以邦腊掌为“龙头”,热水塘、黄草坝、蚌别等10多个温泉群为“龙身”,一泉一风景、一泉一个经济增长点的温泉产业链,吸纳3万余农民发展二、三产业,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打好“生态牌”

仲夏时节,走进象达镇勐蚌村,一树树梨、李、苹果、车厘子挂满了果子,放眼望去,好一幅美丽的乡村美景:雨后初晴,雾岚迷蒙,远处的青山只留下一丝轮廓;宽阔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远处,一幢幢白墙青瓦的农家小院若隐若现;登高望远,令人心旷神怡。

绿色能生金,生态可富民。近年来,勐蚌村先后引进了万亩车厘子、千亩重楼基地、栎果猪养殖和年产200吨虹鳟鱼等一批产业项目,已经种植车厘子3000亩、中药材1200亩(重楼500亩)、投放虹鳟鱼30万尾,成立了2个专业合作社和1个农业开发服务中心,流转土地1500亩,栎果猪存栏3100头,黄山羊存栏2100只,建起了2000余亩的生态蔬菜(马铃薯)种植基地,扶持荞麦系列产品加工小微企业2个,生产的荞酒、荞面馃、苦荞茶等产品俏销市场。贫困户和土地流转户劳动力被优先安排到种养殖基地打工,既有了工资收入,又有了地租收益。

“过去我在瑞丽市打工,离家远收入又底,现在村子环境好了,人气也旺了,外地老板也到勐蚌投资干产业了,我到云南群田高原特色产业公司的车厘子种植基地当上了工人,在家门口上班,每月3000块钱,收入稳定了。”村民罗国升告诉记者。目前,有10多个老板到勐蚌投资发展车厘子、重楼、纹党参、附片、黄山羊、肉牛、虹鳟鱼等产业,吸收200多名村民到企业务工。

图片2

碧寨乡三家村

除了生态产业和旅游业的井喷式增长,良好的山水生态也在不断释放着“宜居红利”。龙陵在城镇化过程中,坚持把山水魅力融入城市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以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围绕这一目标,坚持规划引领,多规合一,全力推进城市生态化发展,融合“山、水、田、园、城等要素,做好城乡融合、产城一体互动文章,构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城市生态空间格局,打造“文明龙陵.魅力雨城”。

构建城市绿地系统和水生态系统,打造海绵城市,是龙陵扩大城市“肺”功能、促进城市与自然共生的两大抓手。位于市区总投资3.66亿元、占地面积583.4亩的龙山湖水景公园和毗连县城总投资7500万元、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的东坡森林公园,已经成为龙陵人享受自然气息的绝佳去处。能在寸土寸金的地段,“舍”出这么大空间建设公园并免费开放,市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龙陵坚持绿色发展道路,打造生态屏障,做好蓝天青山碧水文章。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经济社会的整体规划,财政投入每年以两位数增加。”龙陵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说,以棚户区改造为契机,实施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林业生态圈建设工程,推进城市街道植树绿化、人工造林及封山绿化、公园和公共绿地造林绿化等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实施了在县城移栽1万棵大树和为城市“植皮”(种草)工程,为城市穿上“生态衣裳”。目前,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38%,单位新建小区绿化覆盖率达100%,人均公园面积达10.29平方米,全县环境空气质量均为优良,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97.06%。对西山坡公园、滨河公园进行了提升改造,成为市民的“大客厅”,绿色成了小城鲜明的“底色”。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18/0713/199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