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新闻中心记忆保山 【农耕档案】保山野生稻

【农耕档案】保山野生稻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八大农作物起源中心,是世界上野生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拥有三种野生稻(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资源在云南均有分布,其丰富遗传多样性令世界瞩目。而保山则分布着大面积的疣粒野生稻资源。

野生稻是栽培稻的始祖,被誉为“植物大熊猫”。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较高的研究、开发利用价值,身上蕴藏着高产优质、耐寒抗旱、抗病虫等基因,作为栽培稻同属的野生近缘种,疣粒野生稻是培育水稻新品种的重要种质资源。是不可替代的战略性储备资源之一。

保山疣粒野生稻的分布

保山疣粒野生稻属多年生宿根草本,秆高一般30-75厘米,根为须根,不发达,具有地下茎,小穗倒卵圆形,护颖小,颖面无毛,有不规则的疣粒突起,籽粒成熟后多呈紫黑色,米皮多红色。旱生喜荫,一般适应温度不低于20℃,生长在海拔630-1400米之间的灌木林、竹林下,或阴蔽山坡上,与杂草共生、丛生或散生。疣粒野生稻仅分布于海南和云南,保山的疣粒野生稻分布在龙陵县勐糯乡田坡村田坡社半斤坝子脚怒江边的江中山,属省级小黑山自然保护区,自然分散1000多亩;昌宁县更戛乡西桂村、西河村境内也有分布散生近1000亩。

勐糯乡江中山疣粒野生稻

江中山位于龙陵县东南部,呈东西走向,为伸入怒江的一个形似半月的岛屿,东、南北三面为怒江环绕,长为24.75公里,环绕率为85%,是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独特景观。其地理坐标为东经99°6′00—99°11′,北纬24°15′—24°24′之间。保护区总面积21.83 km2(其中核心区16.07 km2,实验区5.76km2)。

江中山所在区域的地势骨架为高黎贡山的南延伸部分,地貌上属横断山脉,南延的“帚状山系”。境内最高海拔(大尖山)1291.8米,最低海拔600米,相对高度691米,江中山野生稻原生区平均海拔650米,江中山的土壤为红色石灰土,成土母岩主要为石灰岩,土壤深厚肥沃,土质结构良好,江中山野生稻主要分布在海拔630-800米的怒江沿岸,在有荫蔽条件的林下生长良好。

江中山地处低山丘陵,气候为北热带气候。年均气温20.9℃,历年最低气温0.7℃,活动积温7644℃,年降雨量1157.8毫米,相对温度79%,无霜期340天,日照时数为3600小时/年,年总辐射量138.4千卡/平方厘米,气候条件适宜野生稻繁衍。

12月下旬,到第二年5月为干季。气候受怒江季风影响,日照充足,降雨少,6-11月为温季,气候受西南季风控制,有一定降雨。相对湿度比干季高20%左右。总的气候特点为无严寒,夏季酷热异常,四季分明,干湿季显著,雨量偏少,分布不均。域内森林覆盖率高达64%,属热带阔叶林区,动植物种类繁多,为野生稻的保护创建了良好外部环境。

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气候资源,使江中山孕育了珍稀、频危的疣粒野生稻。江中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物种资源,倍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注。

更戛乡西桂村、西河村疣粒野生稻

更戛乡西桂村、西河村境内怒江、勐波罗河(上游为枯柯河)相汇而构成类似“L”字型的河谷区,坝子周围多为陡坡山地,山峦突起、山高、皮陡、谷深、地理坐标为东经99°00—99°45′,北纬24°15′—24°30′,总面积1310.8平方公里。

分布区地处滇西横断山系向南延伸部分,该山系纵横全境,怒江、勐波罗河(上游为枯柯河)是该分布点地貌类型的主要塑造者,山系河流相间排列、多南北走向,地势总趋势北高南低,东西方向波状起伏,每一山系及河谷由北向南高程逐渐下降。山地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较大。最高更戛西山处于北纬25°30′,高程约2236米,最低怒江与勐波罗河在南端汇集处三江口,海拔只有560米,相对高度差1676米,多数海拔在1400米以下,地貌为中山地貌和间互岩溶地貌。

分布区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和北亚热带低热气候类型兼而有之,年平均气温17.50—23.0℃,活动积温5000-8200℃,无霜期318-365天,年降雨700-1270毫米,11月至第二年4月雨量少而干燥,5-10月雨量充沛潮湿。平均风速在1.5米/秒以下,偏南风,为静风多,常风小,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50-2350小时/每年,年总辐照量130.9-134.4千卡/cm2 ,干燥度1.0-1.8。该分布点气温高,光照充足,蒸发大。

分布区总面积1310.8km2,其中耕地209.8 km2,林地面积1009.6 km2,水域面积6.98 km2,其他84.42 km2,土壤类型分为4个土类(黄壤、红壤、赤壤、燥红壤)。

保山疣粒野生稻的特点

图片1

疣粒野生稻群

图片2

疣粒野生稻粒

图片3

疣粒野生稻米

野生稻生长在海拔630-1400米之间的荫蔽的山箐、水沟边及45°左右的温暖、温润坡地上,与竹林、吕氏禾、双穗稗等杂草混生,属多年生宿根草本。特征特性:株形松散,茎杆纤细中空,多斜性而不倒伏,株叶绿色,地上茎株高40-100公分,4-5个茎节,茎枯老时呈紫色者,地下茎短缩,能不断的长出形似竹笋的幼蘖芽,似姜科一样的掌状茎蘖生长与栽培稻完全不一同,在地上茎节20-30公分处会出现分枝一样的蘖茎;叶片短阔似竹叶,叶长9-25公分,宽1-2公分,剑叶长5-11公分,宽1-1.9公分,叶面无毛角度大,背面摸之有刺的感触,叶缘有刺,有叶耳,叶舌膜质不明;穗长5-13公分,每穗粒10-20粒,一次枝梗3-6个,二次枝梗2个以下,清晨8时以前开花,柱头肥大羽状白色,外露,雄蕊6枚,花药细长,花粉粒少,谷粒长0.5-0.6公分,宽0.2-0.3公分,椭圆形,颖尖无色,无芒,成熟时灰黑色,无颖毛,具不规则瘤状突起,极易落粒(边成熟边落粒),千粒重16克,米皮多红色;繁殖方式有两种,一是靠地下茎节分蘖,二是种子脱粒后第二年春发芽长苗,生长很不整齐,同时会有成熟穗,开花穗和正在生长的茎叶存在。

保山疣粒野生稻分布区生物呈多样性

植被类型:该分布点植被属滇西南中山山原河谷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滇西横断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区。由于该分布点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大,雨热同季,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垂直分布明显。

海拔1400-2200米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云南松林及栎类灌木丛等。

海拔1400米以下:气温高、光照充足,蒸发大,温度小。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思茅松松林及稀树灌草丛。主要有思茅松、红木荷等23种树木。

动物资源:该分布点动物资源丰富,兽类主要有大灵猫、短尾猴等9种;鸟类主要有鹧鸪、杜鹃等8种;昆虫种类有金凤蝶等5种;还有蛇和泥鳅等。动植物种类繁多,为野生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保山疣粒野生稻的现状

保山疣粒野生稻分布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气候资源,生物多样性给疣粒野生稻生存提供了条件。上世纪80年代分布面积达2000亩,由于历史的原因:放火烧山、开荒种地、放牧、乱砍滥伐以及热区开发,频繁的人为活动,加剧了野生稻生存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野生稻的分布、种群数量和生长状况。放火烧山后,原生植被破坏,在森林缓慢的恢复期中,杂草入侵,野生稻被驱赶出来,只有在坡度25-50度、郁闭度大、人为破坏的林下生长。由于野生稻生长势强,多数在山箐、沟边繁衍呈零星分布。

比如:龙陵县勐糯乡江中山片区的疣粒野生稻,80年代以前环境良好,野生稻分布区域集中连片,点多、面广,主要有大寨村乾湾塘,田坡村江中山、大尖山一带,面积曾经达1000多亩。现在面积逐年下降,仅存600多亩(其中保护区内有400多亩)。

据科学院院士洪德元对野生稻主要分布地云南、广西、广东的调查,野生稻的天然群居已大量消失,残存的居群也处在不断萎缩中,其中以育种利用价值最大的栽培稻的祖先普通野生稻和濒危程度最高。云南发现的26个普通野生稻分布点中,现仅存1个,药用野生稻在原生环境中濒临灭绝。51个疣粒野生稻分布点中,已有25个点的野生稻绝迹,26个点的疣粒野生稻居群明显缩小,濒临消亡。保山疣粒野生稻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引起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的重视拿出资金、指定专人保护,80年代后期因资金等因素,保护工作没有持续。目前传统的野生稻如今中心区只有300多亩,缓冲区1000多亩,而且生存环境令人担忧,已到濒危程度。保护野生稻资源原生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绝不亚于保护大熊猫,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应尽快建立野生稻原生环境保护区,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龙陵、昌宁珍贵的野生稻资源进行重点保护。(责任编辑:杨永明)

注:档案保存于保山市档案馆。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18/0502/179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