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新闻中心人物风采 村里的“驻心”队员—— 记市林业技术推广总站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董诗凡(二)

村里的“驻心”队员—— 记市林业技术推广总站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董诗凡(二)

“说是老董来了,还没见着,人就上山了,跑得可快呢,年轻人都追不上。穿个迷彩服和黄胶鞋,挎个单肩包,里头装着枝剪、嫁接刀、塑料白膜、笔记本等。”“这块林地是谁家的,多少棵核桃树、坚果树,新树老树多少,家里几口人,他都说得出来,比谁都清楚。”……

在昌宁县柯街镇腊邑社区群众眼里,董诗凡永远如此。

“董工来到珠街、来到子堂当扶贫队员,他把自己真正摆了进去,不仅人到了珠街,更把心放在了子堂。”昌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珠街乡党委书记字欲知感慨,他是扶贫路上的“播种机”,他的到来,不仅让子堂村重拾了发展坚果产业的信心,更填补了全乡核桃、坚果等林果产业抚育管理的一项空白。

“在技术上,他对老百姓毫不保留,留下的是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昌宁县珠街彝族乡子堂村党总支副书记茶俊杰说,这支队伍如今已成星火燎原之势,越来越壮大。

让“初心”落地

在昌宁县驻村扶贫两年期间,董诗凡不像个高级工程师,更像个流动的打工人员,在子堂、腊邑等村(社区)做“长工”,又在全县各乡镇、村组打“短工”。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仅2016年,董诗凡到昌宁县、隆阳区开展核桃、坚果等经济林嫁接、施肥、整形修剪、幼树促产、核桃烘烤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就有50多场次。

驻村子堂,董诗凡想方设法让技术“落地”,专门培训并组建了一支30人的果树专业技术队。并通过协调项目,完成了全村3600多亩澳洲坚果种植基地良种改造。

“老百姓脱贫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多年来,董诗凡的研究目标始终明确。农村出生并长大的他,始终执着于脚下这片土地,志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推动农民向技术型转变,以“扶智”“扶志”提升山区“造血”功能、彻底拔去“穷根”,是董诗凡坚持了几十年的课题。

这位穿得比农民还农民、手掌比农民还粗糙的高级工程师一次次爬上树梢,向果农演示剪枝疏果、枝接芽接……晚上也不闲着,经常在村委会、在村小学教室,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村民作技术培训。每次讲课,他都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村民。

“就怕你们不找我呢,我随时开机,欢迎你们来电话。”董诗凡的手机里,存着上百个农民朋友的电话号码。

不是所有的伟大,都惊天动地。于坚守中燃烧平凡的生命,为百姓奉献丝丝光热,同样值得敬佩。

30年来,董诗凡的足迹遍及保山的山山水水,累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487人次、农户4.2万余人次。

做“驻心”队员

两年工作队,一生农村情。

在董诗凡2017年的驻村扶贫工作总结里,记者读到了这样一组文字:“参加工作三十年,我的工作都是为基层群众服务,都与农民分不开。[下转二版][上接一版]但是与基层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农民长期相处,这样的机会不多。回顾两年驻村工作,我的感悟很多。感到自己在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工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党性认识也得到了加强。”

董诗凡用“心”扶贫,更用心总结出了三条驻村工作方法:搞好调查研究,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基础;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了解他们的疾苦和需求,与他们交朋友,多办实事、办好事,是打开驻村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与村级班子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协助抓好班子自身建设,是完成驻村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

为实现“党建扶贫双推进”的目标,2017年,董诗凡在工作队及腊邑社区“两委”的支持下,筛选50名党性强、乐于助人的社区党员,开办了为期5天的腊邑社区“党员绿色技能习训班”。

培训中,董诗凡为每个学员配备了高枝剪、嫁接剪、手锯、嫁接刀等工具,通过实作培训与理论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让学员初步掌握了核桃、坚果等经济林果的抚育管理嫁接技术。同时,让每个党员学员与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帮带责任书,形成了“党员带+农户跟”的学科技、用技术的产业发展机制。

两年来,他撰写调查报告4份,撰写民情日记100多篇,参与入户调查400余户(含2017年动态调整);向派出单位及相关部门争取资金达50 万元,争取项目20余个。

为解决腊邑社区核桃和澳洲坚果等木本油料产业管理滞后的问题,董诗凡经过实地调查后,与社区“两委”研究决定,在蚕豆田小组入村路口(云保线旁)建立起核桃抚育示范样板50亩。同时,还以奎角小组为主,建起坚果抚育示范样板30亩。

2017年5月,董诗凡回单位协调,争取到果树优质化肥15吨,除了满足核桃、坚果两个示范基地外,还给社区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了化肥。

腊邑社区的干部群众都说,经他培训过的农民,大部分都成了当地的“师傅”,长年在村里传授果树抚育管理和嫁接技术。

“我们老百姓和董工比家里人还亲!我从不叫他董工,都叫老董,这样才亲切。”柯街镇腊邑社区党总支书记张炳成谈及董诗凡,发自肺腑。

“不要心疼核桃树的枝干,锯掉一部分才能更加丰产。现在你年纪轻,能爬到很高的核桃树上,将来年纪大了,就爬不上去了,打起核桃来很不方便。”“施肥要深开槽,这样肥力吸收才好”……一次次,为推广新技术,董诗凡多次走进腊邑社区蚕豆田村民小组核桃种植大户李云杰的家中。

就这样,同样的山地,种活了核桃树;同样的核桃树,结出的果子大而多。跟李云杰一样,农民都听他的、信他的科学技术。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18/0408/173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