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新闻中心保山要闻 为了实现脱贫致富梦——保山市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为了实现脱贫致富梦——保山市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四年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44.16亿元,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43.11万人下降到2016年底的21.01万人,贫困人口减少22.1万人。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市以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战略思想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为根本遵循,从“领导重视、责任压实、任务明确、政策完善、考核奖惩、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方面入手,建成了具有保山特色的“2+X”脱贫攻坚政策体系,挂包帮等社会扶贫成效突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脱贫攻坚大格局基本形成。4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44.16亿元,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43.11万人下降到2016年底的21.01万人,贫困人口减少22.1万人,全市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3573户210118人。

贫困群众务工.jpg

贫困群众务工

产业扶贫做成产业发展。认真落实产业发展脱贫一批的措施,制定出台了《保山市人民政府利用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规模农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意见》,努力探索具有保山特色的产业脱贫路子,加快产业扶持步伐。一是产业实现全覆盖,投入产业扶持资金8.86亿元,围绕中药材、茶叶、核桃等15个特色产业,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发展1—2项产业。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强,设立2亿元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由市级财政贴息2个点,采取“51+49”合作模式,扶持发展12个流转土地上万亩的规模农业示范区,助力农户脱贫增收。三是创新模式带动好,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为核心,创新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市场营销”的运行机制,带动农民增收。

易地扶贫搬迁做成美丽村庄。牢牢抓实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群众住房,保证贫困户住房安全。截至8月底,投资48.5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95个,搬迁15139户55473人,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稳步推进。同时,以开展农村“七改三清”工作为抓手,以整治村容村貌和农户环境卫生为突破口,实施美化、亮化、绿化工程,提升人居环境,建设一批美丽宜居乡村。

生态补偿做成绿水青山。出台《保山市推进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了生态补偿脱贫的长效机制,启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投入林业扶贫资金12846.06万元,完成营造林23.04万亩,核桃提质增效50万亩,木本油料提质增效10万亩,发展市级林农专业合作社19户,发展市级林业龙头企业9户,扶持贫困地区省级林业专业合作社34户,聘用生态护林员1508名。浦发基金支持11亿元建设的3个万亩生态廊道项目加快推进。

教育扶贫做成育人成才。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为重点,落实就学补助、免除学杂费等各类惠民政策,强化控辍保学等措施,投入资金2亿元,对列入“全面改薄”规划的113所学校校舍进行重点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享受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9653人、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8333人、普通高中国学助学金享受3948人、学前教育资助6289人,享受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27090人,实现小学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

社会兜底做成光彩事业。制定《保山市贯彻云南健康扶贫30条措施实施方案》《大病专项集中救治方案和大病专项补充保险实施方案》等健康扶贫有关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专项健康扶贫商业补充保险等制度的衔接机制,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特殊疾病门诊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79%,贫困人口9类15个病种的患者组织分类分批专项救治6525人,贫困人口慢病签约服务62.22%,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计划总投资216110万元,解决7个县级公立医院条件,补齐卫生基础设施短板。

社会扶贫齐彰特色。结合全域旅游、旅游品牌化战略,制定《保山市加快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实施意见》,市级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扶持芒宽乡烫习村等37个有旅游发展基础的贫困村,从业人员达2.5万多人,营业收入超过8亿元。2015以来,组织全市720个单位31706名干部职工帮扶86583户贫困户,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621支3208人,深入农户进行民情访谈21.4万户,协调项目1845个、资金75642.47万元,办实事、好事1.5万余件。贫困地区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脱贫攻坚战役全方位、无死角的在保山大地全面打响。(黄正町)

产业扶贫.jpg

产业扶贫

隆阳: “靶向疗法”使10万余人告别贫困

党的十八大以来,隆阳区以5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瞄准11.8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采用“靶向疗法”定点清除,因户因人施法、因乡因村施策,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全区15个贫困村脱贫出列,107400贫困人口脱贫退出。

扶贫投入取得新突破。5年来,全区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8.75亿元,投入扶贫信贷资金14.62亿元,实施浦发基金项目25.89亿元、国开项目10.55亿元,各类扶贫资金投入量为“十一五”期间的18倍;组织实施了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综合扶贫开发示范项目、整乡推进、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易地搬迁等一大批扶贫工程。基础设施取得新改善。以整乡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和浦发行、国开行等项目建设为平台,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以农村公路、人畜饮水为重点,解决了贫困地区2.78万户13.71万人出行难问题,解决了16.11万人和3.32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户3117户13820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以实施扶贫安居工程治“穷屋”为抓手,完成农村贫困户安居房改造1030户。产业扶贫取得新进展。编制完成了《隆阳区产业扶贫规划》等产业发展规划方案,完善产业扶持政策措施,投入产业扶贫资金4656.75万元,扶持13个乡镇重点发展蚕桑、糯橄榄、茶叶、生猪、肉牛、梅花鹿等特色扶贫产业,4364户贫困户得到扶持。投入产业扶贫资金800万元,重点支持富群科技、庆英蔬菜等专业合作社,带动了蚕桑、茶叶、蔬菜生猪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信贷扶贫取得新成效。累计投放小额到户贷款6.4亿元,扶持了1.38万户贫困农户发展种植、养殖及加工业,增加了扶贫对象收入;引导涉农龙头企业和贫困户形成产、加、销利益共同体,并为保山利根丝绸、凤溪玉叶等17家农业企业争取扶贫贴息贷款8.22亿元,扶贫贷款贴息资金达2466万元。技能培训取得新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免费对贫困户劳动力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培训,确保贫困家庭每个劳动力每年培训1次、每个贫困家庭有1人就业,对“两后生”实行百分之百免费职业技能培训,5年共完成职业技能培训4.11万人次。社会扶贫取得新推进。采取“一帮一、一帮几”的形式帮扶所有的贫困户,共有7264名领导干部帮扶21989户94538贫困人口,为贫困村、贫困群众捐款捐物418.44万元,投入帮扶资金567.6万元,协助推进项目71个、资金3481.7万元,开展各类培训212次1.12万人次。(陈宾云)

信息录入.jpg

信息录入

施甸:五年扶贫收获十大成效

2012年以来,施甸县精准绘制“五个一批”路线图、任务书、作战表,一张蓝图抓到底,全力以赴抓好布朗族整族帮扶和整县脱贫发展工作,实现十大成效。

扶贫攻坚投入最大。5年来,投入各类扶贫专项资金371902.82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3398.4万元,县级投入3649.42万元,云南中烟公司帮扶资金38000万元,其它扶贫资金296855万元。农村脱贫人口最多。扶贫开发项目受益群众达4.7万户19.27万人,解决了6.1969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7400人下降到2016年底的48697人,减贫率达50%。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4523元提高到2016年的8629元,增收4106元,增长47.5%。基础设施全面加强。硬化村庄道路556公里,建设五小水利工程498件、人畜饮水工程219件,架设管道293公里。居住环境改善明显。转移安置贫困群众290户1189人,实施扶贫安居工程1130户4633人;实施墙体粉刷5503户、院场硬化4956户、改厕2744户、改圈2965户、建设沼气池3569口、改厨改灶1606户,贫困群众基本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社会事业发展快速。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场所6个、学校教学楼1幢,实施卫星电视覆盖2400户,开展科技培训1882期6.79万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3.9万人,有序外输0.95万人、就近就地转移3.25万人。新村建设成效最好。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5年累计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7856万元,实施姚关、万兴、由旺、酒房、何元5个整乡推进项目和省市整村推进项目328个,13个乡镇65724人直接受益。产业扶贫硕果累累。投入扶贫到户贷款38500万元和财政扶贫专项资金4167万元,扶持16977户农户发展生猪、核桃、莲藕、石榴、绿壳蛋鸡等产业;依托中业农业、蓝心科技、康宏农业等10户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化种植基地,带动8700余户建档立卡户获得入股分红、土地租金、务工三份收入。易地扶贫模式最新。紧紧围绕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搬迁任务6620户24359人;全县27个安置点完成投资11.88亿元,建设安置房2539套,搬迁入住281户1007人。社会扶贫成效明显。省、市、县级126个单位挂联施甸县,7741名干部走村入户,实现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挂联单位和挂包干部已累计走访贫困户225262户次,挂钩帮扶单位直接投入和帮助协调引进资金10207万元,帮助协调项目143个、项目资金8540万元。(郭绍建)

易地扶贫安置点.jpg

易地扶贫安置点

腾冲:众志成城攻克最后贫困堡垒

腾冲市作为我省25个边境县之一,紧紧围绕上级的安排部署,众志成城,以决战决胜的勇气向贫困发起总攻,贫困村从2013年33个减少到2016年底13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3年14380户57170人减少到2016年底7491户27400人。

打好“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打造美丽村庄。抓住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支持力度的机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现开工建设40个集中安置点,实施搬迁1546户648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17户2097人;累计完成投资6.12亿元,同步推进产业培育和转移就业,有效解决农户“住房难、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发展难”问题。打好“项目扶贫”攻坚战,提升脱贫环境。加大本级投入,为贫困地区创造更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实施争取浦发行扶贫基金2.6亿元、2个贫困整乡推进项目、8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3个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建制村通畅工程库外项目。打好“产业扶贫”攻坚战,实现农户增收。努力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有效利用林地面积广的优势实施林下种养殖;积极探索“公平模式”“十里荷花模式”和“田保姆模式”流转土地,实现“一份土地五份收入”;依托高黎贡山茶业、极边茶业等41家保山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以及65户家庭农场、1820户专业大户、72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企业+合作社+农户带贫困户”的运营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打好“健康扶贫”攻坚战,完善就医保障。制定了《腾冲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健康扶贫实施方案(2016-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实施市中医医院迁建项目,浦发行贷款建设项目,解决就医条件,实现了95.5%的患者在腾冲内就医。打好“教育扶贫”攻坚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争取“全面改薄”资金1.85亿元,新建校舍7.94万平方米、运动场2.51万平方米,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投资1.56亿元实施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工程,建成教育专网及信息网络中心,配置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备1560套、计算机5740台;全面落实教育精准资助,补助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儿童2366人35.49万元,发放春季高中国家助学金5744人514.4万元,为就读高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免除学费2031人。打好“行业扶贫”攻坚战,实现集团作战。结合贫困地区资源,寻求短平快和长效应相结合的项目,不断增强贫困群众“造血”能力,如:实施电商扶贫,成功申报2016年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项目,建设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站124个;实施中和新岐、清水三家村等9个市级旅游特色村建设开展旅游扶贫,接待游客382.6万人次,实现收入15.5亿元。腾扶贫

现场技能培训.jpg

现场技能培训

龙陵:“筑福”路上健步向前

“自从搬下来以后,生活真呢是改头换面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阿克机!阿克机!’”。“阿克机”是傈僳语中“很好”的意思,在谈及家乡变化时,木城乡乌木寨村马鹿塘易地扶贫搬迁点傈僳族农民胡志贵一边竖起了左手大拇指,一边高兴地说。

在龙陵,切身感受到生活大变化的人不仅仅胡志贵一人。目前,碧寨乡澡堂、腊勐龙潭山等全县3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已完成“三通一平”34个,已开工建设建档立卡贫困户安置房2927户12069人,安置房主体完工2837户11698人,竣工961户3963人,搬迁入住298户1197人,旧房拆除67户264人。大家已经陆续享受到了搬迁后的种种便利,住的是砖瓦房,走的是水泥路,喝的是自来水,做饭点灯用电,屋顶有太阳能,户户有产业,囤里有粮食,通讯联络用手机,走亲串戚驾摩托,茶余饭后打歌乐,卫生室里把病看,图书室里知识多。昔日的“晴天灰满桌,雨天泥裹脚,粪草随地堆,脏水洒地泼,日子过呢难,生活不松活”渐渐销声匿迹。

“居住环境改善了,产业发展不能滞后。”龙陵县把产业项目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坚持“短期靠财政、长期靠金融”的思路,因地制宜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全县整合投入县级财政资金2080万元,扶持9838户贫困群众发展猪鸡牛羊蜂等“短平快”产业;运用金融手段,在中药材、木耳等产业上探索给予建档立卡贫困户5万元的贴息贷款支持,在保障8%收益的基础上,采取资产入股的方式进行分红;通过“51+49”模式组建了龙康、龙济2个国有控股企业,通过基金扶持等方式培育了恒冠泰达、丰农等龙头企业,通过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了悦农、龙发等本地企业发展,间接扶持带动5300多户贫困群众发展龙陵黄山羊、中药材、能繁母猪等产业。

该县还创新了党组织设立模式,在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扶贫一线建立临时党支部27个;整合市、县财政专项扶持资金400万元,消除“空壳村”10个,扶持壮大“薄弱村”31个,巩固提升“富裕村”5个,培养造就“经济强村”1个;发放“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3000万元,扶持432名党员干部实现创业,带动100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就业。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中,全县117个帮扶单位8549名干部职工挂包120个村(社区),与8588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今年以来,帮扶单位直接投入699.33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2个;派出单位领导到驻村看望队员520次,支持项目54个、资金支持888万元,帮助协调项目26个、协调项目资金606万元。

如今,龙陵县围绕“2017年计划脱贫退出4个贫困村、690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19年全县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大家在“筑福”路上同心同行,健步向前!(徐 静 邓新强)

生态茶园.jpg

生态茶园

昌宁:向“贫困”发起最后冲锋

十八大以来,昌宁县围绕2019年底脱贫摘帽的目标,狠抓各项措施落实,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向“贫困”发起了最后的冲锋。2016年底,圆满完成了17个贫困村、1.5万贫困人口脱贫退出目标任务;到2016年末,全县完成减贫11122户32308人,贫困人口减至9533户3558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18%

针对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的现状,昌宁将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有效结合,聚焦贫困地区、瞄准贫困人口,投入14.3亿元,先后解决了7.54万人的饮水难题,新建和改扩建乡村、村组道路1364.29千米,架设和改造了农村输、配电线路147.88千米,实现了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全覆盖,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短板。为彻底实现“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投入资金20.22亿元,建成集中安置新村60个,搬迁4942户19776人,目前已开工建设60个集中安置点、开工建房4034户15869人、搬迁入住731户2801人;通过采取精简设计、用活政策、竞争谈判、统一选购、打捆发包、自主参建等方式,解决了群众“能不能承受建房成本”的问题;探索出“三个原则搬”“四项保障建”“三用结合贷”“三个引领富”的经验模式。按照“扶贫抓产业、产业抓片区、片区育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贫困户”的思路,探索出“养殖+种植”“近期+中期+远期”长短结合的产业扶贫模式,依托柑桔、茶叶、中药材“3个万亩”产业基地打造,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投资、土地流转、群众参与”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构建起“土地流转收入+务工收入”双重收入保障机制和“契约制+合作制+股份制”等多种利益分配机制,引导贫困农户进入产业链条。2013年以来,全县通过流转土地7.6万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300户1.1万人,户均增收2121元、人均增收636元。

当前,全县紧紧围绕脱贫退出目标任务,针对贫困对象致贫原因,对有资源、有劳动力的“两有户”,实施产业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对因学、因病致贫的“两因户”,实施教育资助和医疗救助;对缺基础设施、缺发展资金的“两缺户”,实施基础设施扶贫和金融扶贫;对无力脱贫、无业可扶的“两无户”,实施政策性兜底帮扶和易地扶贫搬迁。(昌扶贫)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17/1017/132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