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过往专题劳动者风采展示 小康路上健步走

小康路上健步走

初秋时节,走进赵华彩的生态养殖场,两亩多的水塘里1000多只羽衣靓丽的鸭子有的在水面上追逐嬉戏,有的在塘堤上觅食,有的在草地里慵懒地晒太阳,年近60岁的赵华彩正往水塘投放喂鸭的青草。老赵乐哈哈地说:“今年2月我投资1.1万余元建起了2亩水塘及配套设施的养鸭场,购进1100只蛋鸭饲养,7月开始产蛋,每天收300多个鸭蛋,以后还会一天比一天多,每个鸭蛋产地价1元钱,又给我新增了一台‘印钞机’啰!”

赵华彩一家6口人三代同堂,妻子、儿子、儿媳、两个孙儿,儿子是寨党支部书记。全家经营着一个综合养殖场,生猪存栏260多头、黄山羊存栏60余只、土鸡存笼700多只、蛋鸭存笼1100只、300余平方米鱼塘养殖鲤鱼8000余尾,每年创收30多万元,干部群众称他为猪、羊、鸡、鸭、鱼“五倌”村官。

1985年,高中毕业的赵华彩入党后担任村计生员,在党组织的关怀下一路走来,先后担任村文书、村主任、村支书、村(社区)总支书记,把一个后进村带成了省级文明村,所在党支部(总支)多次被评为市、县先进基层党组织。2015年,赵华彩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2014年5月,赵华彩家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谈起获得荣誉的感受时老赵坦言:当村干部既要当好群众的贴心人,竭尽全力为村民办实事谋福祉,又要当好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如果自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在群众中就没有话语权,说话就没人听。再好的规划和设想,群众不跟着干,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1988年,为改变全家生活困境,赵华彩和妻子一起办起了家庭养鸡场。起步伊始,他让妻子当“掌柜”,自己做配角,忙完村里的事后又到鸡场为妻子打下手,清洗鸡舍、喂鸡、给鸡打预防针,虽然辛苦,小日子却过得挺充实。当时,他家都是从外地购进雏鸡短期育肥再出笼,外来的雏鸡由于水土不服抗病力低死亡率高,赵华彩寻思着只有自家孵化小鸡才能降低养殖成本。他把孵化小鸡的想法跟妻子说了,得到妻子的支持。经过不断摸索总算在烤窖里孵化出了小鸡,县科委在镇北村召开了现场会推广这一成果。赵华彩家的鸡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每年有5万多元的收入。

淘到第一桶金后,赵华彩把目光放到生猪养殖业上,带动更多村民养猪增加收入。2003年,赵华彩投资10万元办起生猪养殖场,让高中毕业的儿子赵双燕打理。所建起的200多平方米的标准卫生圈设有青贮饲料室、兽医室等,还添置了一台饲料粉碎机,种植了2亩青饲料,买来了2头良种公猪,10头能繁母猪,聘请村畜牧技术员为顾问,风风火火闯市场。为了掌握先进养猪技术,赵华彩父子俩参加了省农函大生猪饲养专业学习,拜驻村畜牧技术员为师,系统学习科学养猪、疫病防治、青贮饲料加工等技术,按科学方法养猪,提高了出栏率。当年出栏生猪80多头,创收10万余元。随着饲养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年存栏生猪达250多头,出栏200余头,创产值60多万元。

靠养殖业走上小康路的赵华彩家,父子俩不仅成为十里八村的养猪能手,而且还将所掌握的经验和技术无偿地传授给乡邻。为引导群众走上致富路,老赵家帮技术、赊销饲料、提供优良种猪、联系客户,大大调动了大家养猪的积极性。针对当地生猪养殖以庭院为主、管理粗放、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实际,牵头成立了龙陵县双燕养殖专业合作社,吸收社员96户,以“合作社+社员”运作模式,带动全村发展生猪养殖业,拓宽增收路子。目前,镇北社区90%以上的村民养猪,存栏50头以上的大户有30多户,百头以上的猪场3个,生猪存栏3000多头。去年,全社区实现售猪收入380万余元,镇北社区也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村。

致富不忘穷乡亲的赵华彩父子始终不忘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多次捐款献物支持村里公益设施建设,先后捐款(物)2万多元。为了帮助生活困难的群众过上好日子,以赊销仔猪,待猪出栏后还本,不计利息的方式,每年赊销仔猪80多头给贫困户,让他们通过赊养仔猪增加收入。对村里生活困难养猪户母猪来配种一律免费。村民李长河肢残,全家6口人只有妻子一个劳动力。为了帮助他家渡过难关,赵华彩向他家赊销了10头仔猪、3头仔母猪,无偿提供母猪配种、饲养技术、疫病防治和销售服务。如今,李长河家生猪存栏30多头,每年出栏20多头,创收5万多元,过上了好日子。

赵华彩常叨,姐姐做鞋子,妹妹有样子。身为一名农村基层干部重要的一条就是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看准了的产业要先试先行。这几年,他带头养猪、养羊、养鸡、养鸭、养鱼,就是要把群众带动起来,走共同致富的路子。目前镇北社区有养殖专业户300多户,涉及猪、牛、羊、鸡、鸭、鹅、鱼等产业,村民人均纯收入中65%来自养殖业。

“钱袋子喊富,脑瓜子叫渴。”前些年,在镇北村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说的就是农村经济发展了,文化生活却没能跟上来,“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曾是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近几年来,镇北办事处共争取整合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700多万元用于文化设施建设,带动群众投资投工投劳(折资)320余万元,治理镇安大河2.7千米,修建机耕路4.2千米、排灌沟渠6.5千米,千余亩耕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益。通过“一池三改一利用”清除农村“四堆”(改厨、改厕、改圈,利用沼渣沼液发展无公害农业;土堆、粪堆、柴堆、垃圾堆),实现农村“五化”和“六通”(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通安全电、通自来水、通硬化路、通电视、通电话、通网络),建成“八有”村寨文化(有村寨规划、有管理制度、有专管员、有文体活动场所和器材、有图书阅览室、有宣传栏、有电教室),4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建成文化活动场(农民文化大院)8个、村情展馆2个,每个自然村组建了一支文体活动队,常年开展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富裕起来的镇北社区村民富而思文,在建设文化活动场所时有力出力有钱捐钱,大家认定一个理儿,富了口袋富脑袋,要做有文化、有理想、有追求的新农民。一次村民大会上,赵华彩语重心长地说:“不要以为头发染了、裙子短了,你就时尚了;不要以为楼房住上了、轿车开上了,你就有档次了;没有文化不懂科技的农民是短视农民,建设文化大院就是要在农家门前‘种’文化,让干部群众有个学文化学科技的场所,不出村寨就可以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化大院成了广大村民的精神栖园,过去,牌桌、酒桌是不少村民闲时的选择,现如今,文化室、科技培训班、远程教育放映点成为广大村民最喜爱的去处。年过七十的村民张灿聪感慨地说:“如今,我们也和城里人一样,在家门口就可享受文化生活了!”(雷 华)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17/0823/115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