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保山新闻网昌宁县昌宁新闻 湾甸传统民俗——打斋节

湾甸传统民俗——打斋节

打斋节场所缅寺

打斋节场所缅寺

湾甸乡作为昌宁唯一的傣族乡镇,居住着汉、傣、彝、回、苗等15种民族,是全县3个民族乡之一。2016年末,湾甸傣族乡共有6371户18555人。少数民族人口5663人,占总人口的30.5%,其中傣族人口3498人,占总人口18.9%,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1.8%。傣族作为湾甸的世居民族,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傣家民俗,除了最为隆重的泼水节外,就要数“打斋节”了。

“打斋节”又称“关门节”:即傣历九月十五日至十二月十五日(今年则是农历6月15日—9月15日)。这三月正值雨季,是农闲期,湾甸傣族信奉的是小乘佛教,佛教便利用这段时间集中信徒进行念经拜佛活动,湾甸乡共有10个傣族村寨10个缅寺,这期间,傣族人们都要在各自所属村寨的缅寺(佛寺)里打斋。

上山寻花

上山寻花

“采花”是“打斋节”头一天做的主要准备工作。采花的人群不受限制,男女老少皆可。清早,傣族人们便到附近的山上,钻进茂密的树林,不顾露水打湿衣衫,寻找娇艳的鲜花。红色的,黄色的,白色的……野菊花、野姜花、四季花,还有那些不知名的花,只要色艳味香花美就行。几番寻找后,大家并把令自己满意的鲜花采摘回家。与绿叶搭配成束后放在清水中保鲜备用。

五彩布幔

五彩布幔

缝制布幔。这是傣族妇人们在过节前一段时间就准备的用品。这是件精细的活儿。各色绸子布料,五光十色的小珠子是必不可少的材料。勤劳的傣家妇女将这些零散的物件精心搭配、巧妙构思,再经她们亲手缝制,变成了各种色彩斑斓的布幔。过节期间装饰在缅寺内部,有条状悬挂的,也有像小花伞样式吊着的。

立白布标杆。这是过节期间标志性的信物。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们(男人)在村寨佛寺场院中央立一棵高而直的标杆(一般式竹制的),顶端挂上白布,白布标杆意为告知天上、地下诸神佛祖开门。过节开始,立起白布标杆,傣族人家在这节日期间不得进行任何的喜庆事宜。等节过后,标杆解除,傣族人家才方可操办婚嫁、建房等喜事。

自备斋饭

自备斋饭

献花仪式。“关门节”早上,寨子里50岁以上的老人们早早的就来到缅寺大院。妇女们身着干净的白色上衣,穿着崭新的各色筒裙,(以黑色布料为主,意在庄重)各自带一张造型别致的小竹桌,小提篮。竹桌上面摆着祈福用的物品:水果、粑粑、米饭,提篮里装满头天采摘的五颜六色的野花,(又称“献佛花”)等候在缅寺门口。缅寺管理员一开门,大家便自觉脱去鞋袜,端着供品走进缅寺里。缅寺内焕然一新,寺里整整齐齐的挂着老人们亲手缝制的布幔,这些布幔色彩斑斓,布幔上各色各样的小珠子闪闪发光。寺里的佛像显然也被人们用心打扮,金色的佛像周围布满各种鲜花,水果……

点千灯

点千灯

点灯祈福。随着佛爷的念经声,人们铺开草席,跪坐在席子上,双手合拢,跟着佛爷念经祈祷。念完一段,人们就上佛前点然白色蜡烛,点燃油灯。念一段经文、点一支蜡烛、点一次油灯,一天要这样反复三次。佛前的蜡烛就这样越点越多,佛光也越来越亮,照亮了整间屋子,据说,点的蜡烛越多,佛才会感受到你的诚心。

打斋节素食

打斋节素食

戒食吃斋。打斋的人们一整天就吃一顿饭。只吃素食,也就是所谓的吃斋。这种相似于自虐的传统民俗活动,源于当地流传的一个古老传说。相传,佛到西天为母讲经,要三个月才能回来。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间,有数千名教徒到乡下传教是随意践踏百姓的庄稼,生产生活被耽误,百姓怨声载道。佛祖得知此事后深感不安。教徒们知道过错,当晚回家“净身”,第二天一大早,换上干净的白色衣服,端上供品携全家去佛寺拜佛,听佛爷念经,忏悔自己的过错。此后,每逢佛到西天讲经,便将所有佛教徒集中到佛寺,规定这三个月内不许到其他地方,不许窜寨,只能在佛寺里念经赎罪。在此期间,所有僧侣一律回到自己所在的佛寺里持戒坐禅,百姓不能起房盖屋和操办婚事。历时三个月,一直到十二月十五日(傣历),佛到西天讲经三个月后,在这天返回人间。

在这一天,人们只在中午吃一顿斋饭,意在节俭、磨练意志。如今,人们在缅寺除了跪拜忏悔以外,还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美好愿望,祈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消灾避祸、幸福安康。“打斋节”这个不知传承了多少年的傣家习俗,就这样在热土湾甸代代相传,默默沿袭了下来,成为傣家传统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字德芝)

文章来源:http://www.baoshan.cn/2017/0810/11200.shtml